一柄烛光、一身素衣,画面里昏暗混沌,只有他,唱念做打,百转千回;一位观众、一台相机,画面外全神贯注,只有他,用影像诉说六百年戏魂。
10 月 26 日下午,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中国大陆第一家徕卡画廊,首次展出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这场展览,名为《素昆》,由著名摄影师李止与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联手打造,酝酿四年,拍摄三月,洗尽铅华,寻找来处。
在这里,世界上最挑剔的镜头,终于遇见了最想拍的素颜。
酝酿四年,寻找传统文化的 " 来处 "
昆曲的命运似傲骨文人,在历史长河中浮浮沉沉。
据说安史之乱时,宫廷乐师黄幡绰出逃,回到自己的故乡,今江苏省昆山市,自此宫廷戏流落傀儡湖,结合当地民歌,形成昆曲前身 " 水傀儡 ",传唱一时。六百年前富饶的江苏一带,形成了昆曲的雏形。至清中后期,文雅繁难的昆曲逐渐走上枯萎之路。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一批昆剧演员重回舞台。2001 年,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 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迎来 " 复兴 "。
然而很多重新把目光看向昆曲的观众却并不知道,昆曲,并非只有《牡丹亭》,并非只有儿女情长,并非只有 " 美 "……
" 美是有很多种层次的:最浅的就是甜美,甜美不是说完全不好,做到位是纯净,做不到位就是腻。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极致,这是我内心的追求。我要的东西是猛一看很平淡,但是却能够把人拿住。" 李止告诉记者,当他遇见柯军老师,他发现,自己的徕卡镜头找到了想要拍摄的昆曲之美。
他不想拍摄 " 剧照 "" 写真 ",他想要寻找传统文化的 " 来处 ",他希望自己镜头中的昆曲,可以卸去服饰妆容等外在形式,回到表演的本质。" 就像素描一样,回到最简单的状态。"
揉碎自己,才能让当代人读懂昆曲
当柯军遇见李止,他的内心诉说,也终于得到了最好的记录。
柯军,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传承人。" 最传统 " 与 " 最先锋 ",是他长期以来的艺术追求。" 最传统 ",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保护、传承昆曲艺术;" 最先锋 ",就是实验昆曲、探索昆曲,探讨昆曲表现当代生活的可能性,增进昆曲的国际间交流。
" 我 12 岁开始学习昆曲,在昆曲中浸润四十个年头了,昆曲已经化为血液熔铸于我的身体。" 柯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常常想,"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全面浸透着的昆曲艺术,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已经浸润了中国人六百年,那么,昆曲可不可能在当代承载这个时代人的思维、情感、理念、精神呢?"
柯军决定在李止的镜头前,卸下戏服,擦去妆扮,用素颜这种昆曲的 " 面孔 " 更直接地与观众对话。" 让当下人读懂它,并获得自我感受。"
《素昆》筹备了四年,真正拍摄的时间只有三个月,但这三个月里,他们 " 揉碎 " 了自己,融入了摄影作品,用这些照片表达着彼此对昆曲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包括对人生、对未来的理解。
中国大陆第一家徕卡画廊,首次聚焦中国摄影师
这套娓娓道来,却又感人至深的优秀摄影作品,不仅得到了国内艺术领域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世界上最挑剔的镜头徕卡的青睐。
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徕卡,见证百年光影,是他们无法抗拒的存在。而今中国大陆第一家徕卡画廊于 2019 年 9 月亮相于苏州金鸡湖畔,画廊总面积约 450 平米,拥有摄影画册近千本,收藏展示古董相机,同时画廊收藏了大量国内外摄影名作。
《素昆》,是这家徕卡画廊诞生之后的第三场展览,也是第一场中国摄影师作品展。
徕卡画廊艺术总监姜睿,是《素昆》的策展人之一。在他看来,西方盛行了百余年的徕卡相机,选择中国摄影师,牵手东方流传了六百年的昆曲,是理念的契合,是灵魂的相遇,是在联袂讲述文化、经典、传承。
10 月 26 日下午两点,李止、柯军、姜睿共同宣布《素昆》摄影展开幕。
活动现场,众多昆曲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和徕卡发烧友聚集于此,欣赏这些惊艳之作。多位外国友人也慕名前来。比利时终身名誉大使 Patrick 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仅专心欣赏了所有素昆作品,还与柯军、李止面对面交流。非常喜爱昆曲的他,透露自己曾经多次观赏传统昆曲,但先锋昆曲他这是第一次接触。
" 非常震撼,柯军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Patrick 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次展览中,他最喜欢一幅在山林石壁中的照片,因为这让他感受到了艺术家本人想要体现的回归昆曲本质、以天地自然为舞台等主题。
【作品解读】
照片里的六只手捧着的,就是昆曲
这是四十多张《素昆》摄影作品首次公开展览。
其中,有一张病床上的照片最为引人关注。病床上,三双手共同捧起一本泛黄的相册。相册里,一位年轻人身穿戏服,紧握长枪,枪尖还挑着一只酒葫芦,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这便是林冲的剧照。
而捧着它的三双手,一双来自柯军,一双来自柯军的老师张金龙,一双来自柯军的师母。当初,是老师魔鬼式的训练,为柯军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而今,老先生因为患病,已经躺在床上十多年了。与老师、师母一起捧起相册,让柯军忍不住哽咽,也深深感染了一旁的摄影师李止。" 照片里的六只手捧着的,就是昆曲。"
还有几张照片,是在山野之中,稻田之间,一座残桥之上。柯军与他的学生杨阳,在晨曦微光中教戏学戏,这是昆曲的当下与未来。
《素昆》的作品中,还出现了很多道具。傀儡湖的枯叶、阳山的巨石、太湖的水面、明代的城墙、昆山的稻田、乡间的残桥,红色大带、蜡烛等,每一个都质朴而有意义。" 演员本质上就是蜡烛,怎样点亮别人,燃烧自我,这是传承最大的意义。" 柯军说。
【艺术家观点】
李止:
不拍成剧照,不拍成甜美的作品
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在当代艺术中如何呈现,一直是我近年的艺术探索方向。正好一个机缘,我与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老师相识,并因在艺术观念颇多共鸣之处,一见如故。所以戏曲作品的拍摄就从昆曲开始了,这是展览作品《素昆》的缘起。
我翻阅了很多之前的戏曲摄影作品,发现大多停留在剧照、舞台照、明星照的层面上,美则美矣,但缺乏内涵。于是,从摄影语言上来说,我对昆曲作品在拍摄之前先有了两不拍的想法:不拍成剧照,不拍成甜美的作品。
我决定拍一个有结构的戏曲摄影作品,这也是今天大家看到的《素昆》。
这个作品中,首先是对三代戏人的观察:戏以人传,也展现了有现代性的昆曲艺术家是如何在传统的重负下摸索自己的创新之路。
柯军:
让后人前行,只为让未来生长
摄影师李止是个很纯粹的艺术家,我们打算一起合作《素昆》的想法已经酝酿四年了,但真正全情投入进去是在今年夏天的三个月。他说创作一个题材就是把自己揉进去,一起烧掉。这种对艺术近乎疯狂的创作思维在今天不多见了,然而却和我‘揉碎自己,成全昆曲’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下的昆曲似乎仅关注唯美和技艺的欣赏,而昆曲原本并非如此单薄。
《素昆》的拍摄还让我对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昆曲好似一座可以渡人的桥,我们每一个传承者就是要把自己的手抓住残桥的栏杆,把身躯嵌进去,把头俯下去,将自己的身体与栏杆合为一体。这就是一名艺人到一位传承人的转化,让后人前行,只为让未来生长。
【展览信息】
「素昆」摄影展于 2019/10/27-11/20 在徕卡画廊公展
李止拍摄
柯军 杨阳 出镜
柯军 姜睿 策展
苏州工业园区观枫街 1 号月光码头 C8-2F
周一 ~ 周日 10:00am-10:00pm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郑文静 王子扬 韩飞周游 / 文 赵杰 / 摄
文中所涉《素昆》摄影展作品照片,均由摄影师李止、策展人柯军提供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