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是媒体价值之所在,也是媒体力量之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这些年,深圳晚报的监督报道颇受关注:《大望村道路反复开挖影响居民出行》《罗湖商业城吸烟现象屡禁不止》《燕晗山郊野公园内被指私建停车场》…… 一篇篇民生监督报道,精准聚焦民生问题,立竿见影的正效应,让人们认识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更突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舆论监督报道,让每一个公民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幸福生活努力向前。
本报深度新闻中心记者周婉军、唐文隽、罗明、叶洋特以笔为剑,守护心中的新闻理想,坚守舆论监督阵地,从民生关切的问题的出发,为社会发展带来建设性的推进作用。
做脚踏实地的民生关切者
——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记者 周婉军
两年前,我正式进入新闻行业。一年前,我从后方走到一线,成为一名深度新闻记者。
去年 12 月,有市民反映,罗湖区大望村正在进行市政管线铺设,但是地下管线工程并非一次建成,而是各家施各工,道路反复开挖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闻讯后,我第一时间赶赴大望村。在现场,我看到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施工围挡,道路被 " 开膛破肚 ",一些刚铺好的平整道路被打桩机无情地砸开,市民在漫天尘土中开展生活和工作。在采访了多家施工单位后,我了解到同一路段出现反复施工,是因为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统筹管理。
去年 12 月 12 日,我的报道《大望村道路反复开挖影响居民出行》在晚报刊出,引起了市民热议。一天后,罗湖区主要领导亲自调研,要求有关部门立即整改,并由此成立了大望梧桐片区综合整治工程督导协调组,采取多项措施安全文明施工。报道并没有就此止步,春节前,我前往大望村进行回访,对整改后的施工情况进行了后续报道。2019 年深圳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期间,晚报推出的道路反复开挖系列报道成为热议焦点,引发了不少政协委员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深圳市政府专门修改了《政府工作报告》,将 " 加强市政工程文明施工管理 " 修改为 " 加强各类市政工程建设的统筹,切实减少道路反复开挖,强化文明施工管理 "。
类似于这样的报道,还有不少。《坑背村一路口有 28 个井盖》《" 最美证件照 " 照相馆试衣间正对摄像头》等,每次的报道都让我明白舆论监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希望今后我的笔触每一次关注的,都是民众的心头关切。
舆论监督无小事
——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记者 唐文隽
做舆论监督报道的第二年,我越发感觉到作为一名媒体人,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次做监督报道在去年年初,市民报料某医院 LED 灯因太亮而影响附近居民休息,我采访后写了千字左右的报道。原以为是篇 " 小 " 稿子,没想到,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市领导的注意,相关部门迅速督促医院解决 LED 灯的问题。
一篇小小的监督报道原来有如此 " 威力 ",这让我惊喜,也让我敬畏。在往后的工作中,我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件民生事。
普通保健类食品能 " 治百病 "?或许大部分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会觉得不可能,但今年 5 月,我就接到这么一起报料,宝安区一家卖保健品的商家宣传自己产品能 " 包治百病 "。
听闻该店是以 " 讲课 " 的形式进行宣传和销售,我便以听课者的名义,实地体验了一把 " 课程 "。据商家介绍,店内某款产品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还能治疗白癜风等各类皮肤病。在场听课者多为中老年人,在课后的采访中,许多听课者不仅没有对产品存疑,反而表示相信。
事后,我将采访情况写成了报道《普通保健类食品能 " 包治百病 "?》,之后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此进行了立案调查。一篇报道促进了相关部门执法,让老人们不再上当受骗,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未来,我将继续把群众的期盼化作力量源泉,以笔为剑,守护心中的新闻理想,坚守舆论监督阵地,为社会发展带来良性的推进作用。
谁说文字的力量抵不过尖刀利刃,舆论监督报道的力量一往无前。
用手中的笔 为市民发声
——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记者 罗明
民生监督报道是深圳晚报的优良传统。作为从业不久的新兵,我正在民生监督报道领域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
今年 5 月 6 日,有市民投诉南山区中山公园里把盆栽用铁钉固定在树干上,认为这样做会损伤树木。接到投诉后,我去现场了解情况。在公园南门附近,我看到大大小小树的树干与树杈的位置上,装有形似 " 鸟窝 " 的花盆,且种上了绿萝、花卉等植物,现场大概有 30 棵树木遭遇了这种情况。特别是一棵 120 年树龄的高山榕,装有近 10 盆盆栽。看到这些被铁钉钉住的树,我似乎能感觉到它们所承受的痛。
随后,我采访了公园管理部门,并对此事做了公开报道。在植物学家和人大代表发声后,公园方很快把钉子拔了出来。树解放了,我的心也跟着它们一起 " 解放 " 了。
这之后,我又陆续写了《人行道旁装护栏市民直呼看不懂》《燕晗山郊野公园内开挖修路引市民质疑》等一系列报道。民生无小事,只要关乎民生,我就愿意用我手中的笔,回应市民的投诉,为市民发声。
用心做好民生监督报道
——深圳晚报深度新闻中心记者 叶洋特
流动商贩乱摆卖影响市民出行、停车场违规占地乱收费、市民质疑看一次病交两次挂号费 …… 过去的一年,我不断增强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做好民生监督报道。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罗湖木头龙旧改的深度报道。" 木头龙 " 从 2010 年就被列入全市首批旧住宅区城市更新项目,但直到 2019 年仍有 4 户业主拒绝签约,导致已签约的 1000 多户业主深受影响、苦不堪言。
接到新闻线索后我迅速行动起来,先整合相关资料,从中梳理出核心要点。然后多次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关键信息。在业主的讲述中,发现旧改长期停滞的影响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有 49 名业主在等待中相继离世,有的业主租房近 10 年搬家 7 次,有的业主甚至给拒绝签约的邻居下跪 ……
很多业主年纪较大且不太会说普通话,我们耐着性子一点点跟对方核实相关信息。之后我们采访了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相关领域专家、专业律师、普通市民等,力求全面、客观、真实还原事件来龙去脉,探讨如何解决这一困局,让这些居民尽快回归家园。
历时近一个月的努力,8 月 5 日,两个版重磅专题报道终于在《深圳晚报》刊登,引起热议。此后,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即将进入动工建设阶段。" 感谢你们的报道,让我们从彷徨无助到充满希望!" 看到受访业主发来的这句话,我感慨万千,虽然历经辛苦,但只要监督报道能够贴近民生,能够以点带面促进事情的解决,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