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1-08
深晚领读|《孤儿故事》:战争阴影下的女性与救赎之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浙江文艺出版社 "KEY- 可以文化 " 于近日推出美国畅销书作家帕姆 · 杰诺芙的长篇小说《孤儿故事》。擅长二战与历史题材的杰诺芙曾因风靡全球的历史小说《指挥官的女儿》获得有 " 图书界的奥斯卡 " 之称的鹅毛笔大奖提名,《孤儿故事》是她继《指挥官的女儿》三部曲后又一部广受欢迎的作品。

《孤儿故事》是一个发生在德国马戏团中的 " 辛德勒名单 " 故事,情节围绕 " 二战 " 阴影中欧洲的两位女性和一个犹太婴儿展开。16 岁的荷兰少女诺亚因怀了纳粹士兵的孩子而被赶出家门,此后又被 " 生命之泉计划 " 夺走了自己的孩子。在火车站做清洁工谋生时,她发现了一列准备开往集中营的火车,并鼓足勇气从中偷走了一个犹太婴儿。带着小婴儿逃亡的诺亚被一个德国马戏团搭救,善良的马戏团主诺伊霍夫先生愿意庇护他们,但诺亚必须学会高空秋千表演,以便不受怀疑地隐藏于马戏团中。负责训练诺亚的是被纳粹丈夫抛弃的犹太高空杂技师阿斯特丽德。起初,她对诺亚并不信任,但在朝夕相处中,两人逐渐互相了解,并携手迎接一个个日益艰巨的挑战。

在 " 女性力量 " 成为火热话题的今天,以女性为主角、展现女性视角的小说越发引人注目,本书便是这样一部书写女性的作品。诚然,《孤儿故事》中的两位女主角或许并非典型的 " 女强人 ":故事开始时,技艺精湛的阿斯特丽德已然离开舞台,全身心步入家庭生活,沉浸于和丈夫的甜蜜婚姻之中;而从未离开过父母呵护、梦想着舞会和婚礼的诺亚,更只是个柔弱懵懂的小女孩——生活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她们无疑有着柔婉的一面,但是,她们内心焕发的刚性、她们的坚韧与独立精神仍在字里行间淋漓倾泻——在惨遭抛弃、几乎陷入绝境时,她们积极寻求出路,力求在马戏团中凭自己的本领活下去。惨淡的现实中,她们在高空秋千上磨炼技艺,结下无私友谊,在相互扶持中不断成长,拯救自己,拯救对方,亦成为其他人的支柱。

面对纳粹的威胁和飘摇的未来,身份敏感的她们虽然时有担忧迷惘,却仍不惜风险庇护着一个犹太婴儿——这勇气自然出于母亲对孩子的爱、人类对弱小生命天然的怜爱,更是出于朴素而极具力量的正义之心:" 会有那么一天,不会因为他是犹太人,警察就在他看马戏的时候将他抓捕;会有那么一个地方,不会因为他是犹太人,人们就用奇怪的目光看他。" 这种正义与责任的力量,无论何种时代,始终是女性精神的一部分——始终是人性精神的瑰宝。

这个动人故事的灵感来源于真实历史事件。杰诺芙曾花费数十年时间潜心研究有关 " 二战 " 和大屠杀的资料,并从中了解到有关 " 生命之泉计划 "" 不知名的孩子 " 的残酷记忆和欧洲马戏团家族辉煌绵延的历史。纳粹种族理论指导下的 " 生命之泉计划 " 旨在提升 " 纯种雅利安 " 婴儿的出生率,无数妇女儿童因此惨遭戕害;难以计数的犹太婴儿被从家人身边夺走,运往集中营 …… 史实的沉痛超乎杰诺芙的想象。而战火中亦曾有过庇护犹太人的德国马戏团,不顾禁令追求真情的人们书写着动人的爱与救赎之歌。有感于马戏人的非凡义举,杰诺芙创作了《孤儿故事》:" 我希望将其当作向这些人物的勇气的致敬。"

帕姆 · 杰诺芙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律师、法学教授。她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现与丈夫及三个女儿定居于费城。杰诺芙撰写过数部脍炙人口的畅销历史小说,她的灵感主要来源于自己在五角大楼的工作经历及担任美国驻波兰外交官时期处理大屠杀问题的见闻。她的主要作品包括鹅毛笔大奖提名小说《指挥官的女儿》、《外交官的妻子》(《指挥官的女儿》第二部)、《大使的女儿》(《指挥官的女儿》前传)、《我们珍爱的事物》等。

《孤儿故事》出版后引发广泛好评,被认为是一个 " 扣人心弦、夺人心魄,拿起来就无法放下 " 的故事。

《孤儿故事》

(美)帕姆 · 杰诺芙 著 王秀莉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