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近日,《青春》杂志 40 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南京市第二期 " 青春文学人才计划 " 签约诗人余幼幼诗集《不能的风》分享会在南京艺术学院电影馆举行。
本场活动由《青春》杂志主编李樯主持,到场的嘉宾有江苏省作协创研室主任、评论家韩松刚,《钟山》杂志副主编、评论家何同彬,《扬子江诗刊》主编、诗人胡弦,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傅元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诗人于奎潮,《芳草》副主编、诗人哨兵。
本场活动,由到场嘉宾以与余幼幼三人对谈的形式进行,就余幼幼新诗集《不能的风》进行点评、交流与分享。
△ 傅元峰、余幼幼、胡弦对谈
诗人胡弦认为,在传统的诗歌创作里,许多意象层层叠加起来,想要进行诗的语言的突破已经很困难了,而在余幼幼诗歌里,贯注于对日常事物的提炼,用诗的词汇赋予我们平常所见之物一种新的感觉。以生活里的事物入诗,余幼幼说:" 我觉得这是我对于我生活里既定之物的重新构成。" 评论家傅元峰认为余幼幼诗歌是一种主观镜头,做到了从普遍性出发制造了奇观,每首诗都对自我进行了反观。傅元峰用吸烟的过程来比喻余幼幼的诗歌,他说,一支烟被点燃之后,无论烟头还是烟雾,都具有了一种线性,这种烟头与烟雾的连续性被余幼幼内置到了诗歌的写作过程中。
△ 学生诵读余幼幼的诗歌
诗人哨兵上台,谈到首次看到诗集的命名 " 不能的风 " 时眼前感到一亮,对这四个字进行了一番意味的理解,接下来哨兵谈到读到余幼幼的诗,感到了 "90 后诗人 " 带给他的巨大冲击力。他谈及诗歌写作的感受,认为当诗人在撞诗歌这堵墙的时候,撞不是目的,如何进入写作者的这个空间里,让自己安定下来才是写作者对写作意义的追寻,诗歌的精神性或许就来源于此,而如何从日常中得到真正的诗意,是所有人向往追求的方向。诗人于奎潮接着谈到,读《不能的风》,自己首要的感受也是余幼幼的诗带给自己的冲击力,语言的恣意泛滥,将诗人的情绪透过字词,传递给到了读者。从余幼幼的这些诗歌看来,于奎潮感到了诗人正在生长的满溢的冲击性。
评论家何同彬上台后称,对余幼幼的印象是余幼幼一直处于变化与动态之中,余幼幼一直在抗拒,无论是作为一个青年人还是女性性别这种特质对自己的附加,余幼幼在追求去性别化时,所产生的冲动性的诗歌又带有动人的力量。而对于属于她风格化一面的以及当下感受的东西的追求,是余幼幼一直在努力去做的。评论家韩松刚注意到余幼幼的诗歌里有很多 " 不 ",包括这次诗集的名字。他认为这是余幼幼的诗人气质的体现,创作的特质,与日常生活的疏离,也因此韩松刚提到,余幼幼的诗歌读起来很冷。同时韩松刚提到,好的诗歌是很解读的,每个人对于诗歌的认知不一样,这种对好的感知也不一样,它是读者与作者的直接对话。
△ 活动现场
余幼幼提到对于 " 不 " 的理解,她认为," 不 " 就是一种拒绝,同时也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一种对于自己的生活的区隔,包括自己的写诗经历。余幼幼认为写诗对于自己而言,是一种解放天性与自我的事物。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被归置的东西,余幼幼选择在诗歌里解放,或许这也正是余幼幼诗歌带有那种对语言活力的焕生,对日常事物的普遍意义的冲击,而情绪性和现场性又极浓烈的诗歌语言的形成。
在诗歌写作里,余幼幼不是一个追求平稳的人,她说:" 我就是要表达它,我要让自己爽。" 余幼幼觉得自己写的诗并未刻意去构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写作中,她的自私才会最大化。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余幼幼向我们开放了全角度的自我视野,让我们能够去以她的眼光去观察着这个世界,在那些普遍性之上,再重组成我们自身对于世界的理解。或许遇到一个诗人,我们也就拥有了重新认识一遍这个世界的欣喜。
(编辑 魏如飞 《青春》杂志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