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1-11
深晚报道丨软硬件升级增强大件快递实力 德邦快递打响“双11”体验保卫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一年一度的 " 双 11" 购物狂欢节如期而至,国内电商平台之间的 " 大战 " 早已拉开序幕,将随着大促的推进逐渐进入白热化。对快递行业来说,订单量不断攀升意味着快递包裹量越来越多。据预测,今年 " 双 11" 快件量仍将延续大幅增长态势,全行业将面临空前压力和严峻挑战。

新增几百车次运力、全员 24 小时待命、智能科技提高效率、AI 技术控制成本 …… 记者来到位于龙华区华南物流园 9 号仓的德邦快递深圳事业部,探访深物流企业备战 " 双 11" 的情况。" 我们全员进入‘战斗’状态,通过多举措提高产能,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快把货物送到消费者手中。" 德邦快递深圳事业部总裁孙政锋表示。

投入 2500 万元升级 " 人货场 "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本月初透露,今年 " 双 11" 高峰期将从 11 月 11 日持续至 18 日,此间全国快递包裹总量预计将达到 28 亿件。其中,深圳收件量有望突破 1.2 亿件,较去年增长 23%。

为应对 " 双 11" 旺季高峰,各家快递企业纷纷增加人员和设备,全力迎接挑战。德邦快递华南公共事务服务部总经理支芳丽提到,目前,德邦快递在全国的网点是 2.8 万家,分拨中心 155 个,服务点 19097 个,拥有近 200 万平方米中转场操作面积,基本实现对全国地级、区级城市的全覆盖,乡镇覆盖率高达 94%,全链路时效缩短 10%。

德邦快递转运中心总裁江开勇预测,高峰德邦的货量将是平时的两倍,与去年同比增长 20% 左右,11 月 13 日 -16 日将是 " 双 11" 期间货量的顶峰期。" 我们已经进入‘战时’状态,每天提前 2 小时开机,投入更多人力启动白班分拣,拉大产能,增加白班滚动操作。"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德邦快递在本区域投入 2500 万元,对设备、场地、人员进行升级,将场地设备升级为立体矩阵式自动化分拣设施,并为华为等战略客户提供定制化仓储服务。" 爬坡机、滚筒机技术的应用有效的降低了场站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此外,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为决策团队的敏捷决策提供了高效管理工具。" 江开勇强调," 即使在货量高峰期,我们仍然坚持承诺大件快递必须确保百分百送件上楼,即便是‘双 11 ’货量高峰期,也要力保客户体验感不打折扣。"

江开勇提到,德邦快递深圳枢纽中心每日操作货量约为 1.2 万吨,日均操作票数大概 30 万票,平均每小时能够操作约 2.2 万票,大件货量的占比较高。尽管高峰将至,但运力不是问题。孙政锋透露,目前德邦快递深圳事业部在自有车辆的基础上,将增加一倍以上的运力,保证 " 双 11" 货物及时发送。

技术升级控制成本不打价格战

每年 " 双 11",随着货量的增加,都有快递公司提高快递费用。今年也已有快递公司接连宣布调高 " 双 11" 期间的快递价格。

" 长期以来,德邦基本不参与价格战,更关注在持续降低成本的同时,如何向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今年也不例外。孙政锋表示,德邦快递定位大件快递的差异化产品策略,通过技术设备升级实现成本控制。" 我们自主开发了大小件融合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化设施升级后有望提升 40% 的分拣效率。" 此外,德邦快递的设备皮带机宽度达到 1.4 米,大部分的大货都能上分拣设备。设备还特别设计了凹槽造型,大件 1.4 米以下的件均可上机,自动进行识别、交叉分拣,节省人力成本。

德邦还通过一套智能科技防止货物 " 爆仓 "。支芳丽说,德邦快递通过 " 动态路由 " 的算法应用,智能预测货量、动态调整车辆线路、降低快件中转频次、减少外场落地操作,能够实现更多货量的直发,节约成本,提高时效。" 今年已有 10% 的货量实现动态路由规划,而全行业平均水平还不到 2%。"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暴力分拣的问题,德邦快递联合华为创新地开发了 AI 防暴力分拣系统,可自动识别拣货员在拣货过程中出现的扔、抛、推倒、用力踢等暴力分拣行为。如果快递员在分拣快递时动作太粗暴,那么 AI 监控系统将会即时发布快递员动作的 " 暴力指数 ",并发出警示。据介绍,在这套 AI 人工智能的帮助下,违规操作的小时违规率下降 45%。

通过大数据算法的改进、风险预警分析处理的智能化,以及多项 " 无人 " 等科技装备的应用,德邦快递仅增加 10% 的人员,就实现 60% 的产能提升。

深圳晚报记者 叶洋特 责编 成功

相关标签

德邦 双11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