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 年 11 月 15 日,贵阳解放。
在 83 岁梁炜老人的记忆里,那一天,贵阳飘着毛毛雨,但整座城市热闹沸腾,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喜悦,庆祝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彼时,在花溪清华中学念初二的学生梁炜化妆反串女生,加入腰鼓队,兴高采烈地迎接解放军进城;15 岁的周诗若,一路紧随着进城的解放军队伍前行,从油榨街一直走到大十字;美都照相馆的老板关文伟,用相机拍下了解放军通过中华路的场面 …… 一点点、一幕幕,勾画出贵阳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走过风雨兼程的 70 年,经过一代又一代贵阳儿女的团结奋斗,今天的贵阳阔步前行,迎来华丽蜕变。西南高铁十字网的形成,拉近了贵阳与周边城市的距离,迅速汇聚了人流、物流、商流;世界 500 强企业抢滩落地,贵阳正在走向世界;城市中的交响乐、广场上的翩翩起舞、公园里的绿树成荫," 爽爽贵阳 " 成为 " 宜居 " 的代名词。
70 年波澜壮阔、70 年风雷激荡。
70 年后的今天,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走在幸福加码的 " 高速路 " 上,我们再次回到开启新时代的那一天,从最初的起点中汲取养分与力量,以不变的初心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949 年 11 月 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进入贵阳,贵阳正式迎来解放。那一天的贵阳城里,街道两旁全是欢呼的市民———工人、学生、各界人士敲锣打鼓、高举横幅,一片欢天喜地。
70 年后的今天,再回首这段往事,曾担任贵阳市公安局副局长的邱镛怡说:" 解放,让贵阳这座城市,迎来了新的生机。"
解放前夕
流言四起 惶惶不安
1949 年,邱镛怡只有 7 岁,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开始记事。当时的邱镛怡一家住在贵阳城的郊外———中曹司,每次进城都要走上几个钟头。平日里,家里用水都要去井里挑," 大人忙不过来,就让我们孩子去打水,7、8 岁的孩子挑个大桶,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满满的一桶水进家只剩半桶了。"
与郊外相比,贵阳城里的生活也并不好过。除了省府路一带有一条石板路以外,城里几乎所有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泥泞。城内仅有的几辆用来运货的汽车都是烧木炭的。人们把铁炉子放在车上,一边用木炭发火、一边用鼓风机扇风,这样才能催使汽车发动。
" 当时的贵阳城治安很不好,有许多烟馆、妓院 ",邱镛怡说,更让人害怕的是,城里还遗留了许多无人医治的反动派伤兵,这些伤兵横行霸道、肆意冲撞,百姓远远看见,都要绕道而行。
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工业,当时的贵阳人缺少的还有一个可以信任的政府,人们只能依靠着流言生活。
1949 年的秋天,一股谣言在贵阳城里传开:" 解放军眼睛是红色的、眉毛是绿色的,看见小孩就要抱走 ",谣言让人们感到了害怕,一些稍有家底的贵阳人收拾好行李,躲去了花溪、东风镇。"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谣言是国民党故意散播的 ",邱镛怡说,面对着国民党的恶意谣言,贵阳城里的一些中共地下党员也站出来开始予以回击,告诉百姓 " 解放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害怕 ",这些正面的宣传让百姓们开始感受到安心。
解放那一天
大军进城 市民欢呼
1949 年 11 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兵分三路,从贵州东部进军贵阳,要求在 11 月 15 日解放贵阳、25 日解放毕节。11 月 14 日夜,贵阳城灯火通明,二野五兵团先头部队从贵阳油榨街入城,国民党军队仓皇逃跑。解放军当晚与贵阳地下党组织联系,初步了解了贵阳的情况,连夜进军,在拂晓前攻占了清镇,巩固了贵阳城外围。
1949 年 11 月 15 日,二野主力部队进入贵阳城,街道周边是欢呼的市民,解放军战士背着背包、队列整齐、不断向群众挥手致意,"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响亮的歌声冲上云霄。
时年 8 岁的苗家女孩罗秀英夹杂在人群中,看见了这一幕," 我觉得解放军一点都不凶,人也很好。" 罗秀英说,解放后没多久,解放军在合群路朱家巷驻扎了下来,而罗秀英一家正好住在附近。平日里,解放军还经常帮助罗秀英一家挑水、打扫卫生,见人都是非常友好的。
与罗秀英有着同样感觉的还有逃离到贵阳乡下的百姓们。邱镛怡告诉记者,解放军进城当天,一些逃到乡下的人鼓起胆子,回到了贵阳城里,看见了解放军的英姿。随后,这部分群众回到乡下,告诉大家 " 解放军穿黄军装、戴五角星的帽子,不打人,很有礼貌的 ",听到这些澄清的消息,人们渐渐放心,陆续回到了城里。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邱镛怡的记忆中,贵阳城里开始出现了欢快的音乐,学校里、街道上人们开始大声高歌 "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这些场景和解放前是完全不一样的,贵阳城里开始出现生机。"
随着贵阳的解放,罗秀英的歌唱事业也从此开启。她先是加入云岩区文化馆业余文娱队,之后被选进黔南自治州歌舞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歌手。1959 年,罗秀英代表贵州前往人民大礼堂参加建国 10 周年演出,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 " 苗家的金凤凰 ",1964 年,罗秀英被调入中央民族大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从此开始在中南海演出。
解放第二天
他载歌载舞庆解放
83 岁的梁炜曾任贵州省旅游局副局长。1949 年时,13 岁的他在花溪清华中学读初二。
那一年的 11 月初,进入初冬的贵阳阴雨绵绵。一天,梁炜向母亲要了两块钱,准备回学校参加志愿护校队,迎接解放。
毛毛细雨中,当梁炜从大西门步行到学校以后已是晚上。值班老师交给他一根童军棍,叮嘱他:" 梁双锁(梁炜原名),晚上睡觉不要脱衣服,要轮流跟着老师和高中同学一起巡逻,防止国民党逃兵和坏人破坏学校。"
" 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我们学校的全体师生都在盼望着解放军快点到贵阳,终于在 15 号的晚上等来了消息。" 梁炜说。
11 月 16 日,一支解放军队伍从山脚边的小路来到了学校,这是梁炜第一次看见解放军。整个校园都沸腾了起来。在地下党的组织下,学生们开始排练扭秧歌、打腰鼓等节目。由于当时清华中学没有招女生,梁炜和其他一些同学就被分配化妆反串女生,加入了腰鼓队,校园里一片欢腾。
与此同时,贵阳各地的学生们也都沉浸在解放的喜悦中,大家都积极的参与到了载歌载舞的游行活动中。
另外,在记者之前的采访中,当时还在世的何惠仙老人曾是解放军文工团成员。她说,在解放的第二天,也就是 11 月 16 日,她与文工团的战士在街上宣传共产党的政策。" 老百姓们把双手紧紧抱在胸前打量着她们,好多人只用一块破布围住下身,上身也只有一件破烂的单衣。" 在接连几天的宣传中,何发现贵阳多数老百姓真的很穷,一家几口人只有一身破衣服,谁出门谁穿,其他人就光着身子在破被窝里,或是穿着小裤衩在漏风的屋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慧超 李强
编辑 柴潇蕾 编审 李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