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从荒野湖山到学府胜地——《珞珈筑记》新书分享会 " 在深圳本来书店举行。《珞珈筑记》作者、历史学博士、近代史学者刘文祥出席本次活动,与前来参与的读者分享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大学的诞生过程,带领读者走近珞珈山校园的建造历史。
记录 " 洋建筑师 " 绘笔下的中式校园
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是很多人心中的 " 最美校园 ",许多建筑在 2005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的历史价值得到公认。远远望去,山水之间,覆盖着琉璃瓦的中式建筑若隐若现,成为武汉大学的名片。谁能想到,这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竟是一句中文都不会讲的美国建筑师的手笔。"
一直以来,国内关于这位武汉大学建筑师开尔斯的研究大多语焉不详,且错误百出,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但刘文祥在搜寻到开尔斯的更多资料后发现,这位美国建筑师的个人生平和经历,以及他个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对于他在珞珈山的建筑实践有着重要影响。
刘文祥在分享会现场介绍了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选址过程,整个选址是一步步完成的,这个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开尔斯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武汉大学原有选址进行了微调,使之更加靠近东湖,被湖水三面怀抱。有趣的是,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这一地形以及校园与湖泊的关系,与开尔斯在美国就读过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校园高度类似。刘文祥猜测,东湖的地形,激起了他曾经大学的记忆,丘陵起伏的地形,激发他在设计上使用更立体的、以学院为单位的分区组团式布局。于是这位对东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设计师成为了武汉大学的总建筑师,也开启了这所高等学府的百年传承。
从论文到书深挖建筑与历史的纠葛
大学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诞生的一种新事物。它的诞生既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必然需要,也是近代中国打开国门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承载了引导中华文明在近代转型之路上前行的历史重任。
《珞珈筑记》是在刘文祥博士的论文基础上所成之书,通过其研究的内容和丰富的史料将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建设始末一一展示。著名作家、武汉大学校友方方赞誉说:" 只有读了这本书,才会真正了解武汉大学。"
刘文祥在谈到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时说道:" 我在这所校园里学习生活了十年,这所校园的产生与发展,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不禁思考,在近代中国的时空背景下,这些看起来很中国的建筑是如何诞生的,向我们传递了当时中国教育文化中的什么信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诞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宏伟校园,并不只是一个由砖瓦水泥组成的冰冷躯壳,而是一个由建筑、风景、人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有机体,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乃至数百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度的连结和纠葛,远远不只是今天的‘最美校园’而已。"
《珞珈筑记》
刘文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年 06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贾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