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时间翻开《深夜记》,是因为这个名字让我感到亲切。作为日渐的深圳主义者,我非常想探究朋友如何写他们眼中的城市。正如封底内容简介所言,本书都是关于深圳的文字,既有二三十年前的历史画卷,亦有当下的风情拾遗。这让我联想到他之前在邻家发表的那篇三入深圳的非虚构,看得出他对深圳这座城市切实种植下与众不同的情感。这种情感,对我们任何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或许是倚平老师的坦诚,这种坦诚恰好体现在他的文字里。这意味着,他需要如摸骨般对这座城市的筋骨、脉络、节点、面目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与之产生共情,字里行间才有温度心跳,有血有泪和如输血般同生的情感,对城市的气质、韵律、内蕴、风骨有更深入的了解,大体形成对深圳的认知文本,最终,打动人心。否则,这种感情一定是苍白的。
感情是验证人对城市是否亲密的唯一研判,而如摸骨般的探索又是感情的唯一研判。倚平老师深谙这点。所以,他的《深夜记》,基本做到了。
虽说他是一位资深的深圳主义者,但我一直觉得,他骨子里流淌的还是陕西人的浓郁与爽直,他的外表和体格,犹如他的性情和文字,如此统一。另外,许是浸润于南国多年之故,他的文字里除了陕西人特有的质朴厚重和大刀阔斧,又蔓延着南国特有的细腻柔情和简约风趣。作为陕西人,他的文字是真诚滚烫的;作为深圳人,他的文字是柔和温婉的。
人生多繁忙,跟率真的人交往总是没有压力。阅读亦是如此,阅读那些率真的文字,也会犹如交友一般,如老酒般醇厚,陕西人的坦率实诚,从他的文字里,可见一斑。所谓文如其人,恰如其分。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率直透亮,不故弄玄虚,不矫揉造作,尽量做到了返璞归真,做到了文字最初始的纯真善意。
这是一个整体之作,我不想说,哪一篇特别漂亮,哪一篇特别吸引人。所以,我不喜就单篇进行评点,好比,从一个健全人体中硬要跳出一根肋骨,未必能够全面,更易以偏概全。不过,既然单篇也是一份子,自然能管中窥豹。第一辑中关于深圳的那些短篇,是我最喜欢的,每一篇都带着炽热的深圳韵味,让我感觉分外亲切。我似乎跟随他看了一遍 " 那时 " 的深圳,可能与我所知的 " 现在 " 的深圳,还是有些许不同。这种略微的差异,好比凸透镜的淋漓镜面,让我看到了另外的视角与风景。
看着这些文章,深圳符号逐一传递眼前:深圳的四季变迁,深圳的山河市街,松坪山、华强北、布吉河、大鹏湾 …… 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地名,都是烙着深圳记号的名片。这样的文字,满是真实,读之让人如临其境,即便是外地人,也能通过字里行间,了解深圳的前世今生;这样的文字,通篇炽烈,读之让人心热眼湿,即便是本土客,也能沿着文字的美妙,温习这座城市的温暖真情。真正的深圳主义者,应该是这样的,如实记载着深圳的爱,深圳的痛,深圳的暖,深圳的情,深圳的生猛,深圳的蓊郁,深圳的花团锦簇,深圳的葳蕤纷披,深圳的摇曳多姿,深圳的生老病死,这样才能将内心深处最饱满的精神,最炽烈的情感,最真挚的爱恋,丰满这座城的风骨,雍容这座城的丰华,蕴藏这座城的精髓,流传这座城的真情。
这最质朴的爱,就是一个真正深圳主义者应该拥有的。
特约撰稿 江飞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