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下午 3 点,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做客第 20 届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与深圳的读者谈文化与读书。
今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晓声文学创作生涯已逾 40 年,在 40 余年的创作历程中,他与时代同行,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用有温度的文字和鲜明的人文关怀,反映这个时代,被称为中国当代作家中的 " 常青树 "。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到《今夜有暴风雪》再到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无不体现着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读书论坛现场,梁晓声首先回顾了自己的文学道路以及阅读对他的影响。他说,父亲十六七岁便离开山东老家闯关东,成了新中国第一代的建筑工人,之后,他走南闯北建设大三线,与自己相处的时间特别少。从记事起,直到父亲退休,他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几个月。因此,他年少的时候,一直与母亲、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家的男孩多,母亲怕他到外面惹事,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留在家中,母亲讲的故事就是他文学的最初启蒙。他读小学的时候,哥哥已经在读高中,经常会借一些小人书回来,这些小人书都是一些经典名著的改编版本,非常好。此外,由于能接触到的书籍有限,他就把哥哥的高中语文课本当作 " 课外书 " 来读,那时的高中语文课本叫 " 文学 " 课本,相当于一本文学杂志,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从这些作品里,他感受到了文学的美与震撼。
梁晓声说,受时代的局限,他的阅读经历中,缺失了读童书的过程,但是,那些改编精良的连环画让他早早地接触到了世界名著,应该向那时的连环画作者致敬。
梁晓声认为,读书对人的道德观念也有影响,会让人心向善,会让人有最起码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因此,他希望有好人文学和好人文化,让这些作品中闪现更多人性和人道的理想主义光芒。
在读书论坛上,梁晓声谈到了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人世间》及其创作历程。据悉,《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 " 光荣与梦想 ",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 文 冯明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