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11 月 29 日,大型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项目正式启动。如今,它即将迎来 20 周年纪念日。
作为国内城市雕塑文化的代表作,《深圳人的一天》以 17 位深圳普通市民作为原型,塑成铜像作品立在街头。它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为普通百姓设立的大型城市雕塑群,也是深圳晚报与深圳雕塑院 1999 年共同打造的富有城市纪念意义的作品。" 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深深地镌刻着当时的城市烙印。20 年后回头看,它就是一部无声的史诗。"11 月 25 日下午,深圳晚报原编委、《深圳人的一天》主创人员之一的赵笑梅女士动情地说。
▲《深圳人的一天》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记者和雕塑家一起做雕塑
20 年寒来暑往,这座雕塑早已融为城市的一部分,默默地注视着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当年的主创人员大多已离开原岗位,包括当年深圳晚报的采访团队,如今也只剩下 2 名记者仍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但当记者尝试着翻开尘封已久的通讯录,拨通两位参与创作的雕塑家的电话并报上姓名时,他们的声音依然那么热情亲切,一瞬间,我们就一起回到了 20 年前那个冬天的凌晨。
1999 年 11 月 28 日晚,深圳园岭新村原统计局招待所。深圳雕塑院的雕塑家和深圳晚报记者模仿着电影里的壮士出征,一起端着碗喝了壮行酒。当天晚上,大家就住在了招待所,因为第二天早上 6 时,他们就要出发去寻找一组 " 城市的纪念碑 "。
这组 " 城市的纪念碑 ",就是大型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中的人物原型。不过,这些原型并没有事先选定对象,而是在街头随机找到的雕塑模特。当时正要迎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20 周年,深圳雕塑院和加拿大海归建筑师杨建觉博士决定用一种全新的雕塑观念,在园岭社区建一个小型纪念公园,想法初步形成后,时任深圳雕塑院院长的孙振华博士找到了深圳晚报。" 深圳晚报是一份贴近市民,更加生活化的报纸,深晚的特质和《深圳人的一天》的价值取向非常吻合。我和当时深圳晚报群工部记者赵笑梅一直有工作上的联系,就把合作的意向跟她说了,她马上请示当时的总编王田良。作为老报人,王总非常敏锐,当即表示同意通力合作。" 孙振华回忆说。
" 用偶然方式固定一段城市历史 "
" 我们就是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找到特定的‘那一个’,用完全偶然的方式,来固定一段城市的历史。"11 月 28 日晚上,孙振华博士这样给大家下了 " 动员令 "。4 名文字记者和一名摄影记者和雕塑家们一起分成了 4 个寻访小组,雕塑家们负责人物外形的把关,深圳晚报记者的任务则是向预选对象介绍这个特殊的文化工程,说服他们自愿做雕像模特,同时把过程记录下来,发表在当天的深圳晚报上。当时,深圳晚报还是一份下午出版的报纸,记者完成采访任务后需要立即赶回报社写稿发新闻。
经过认真研讨,预选对象被确定为 19 种人,分别是:中学生、银行职员、炒股者、医生、外国人、香港企业家、保险业务员、求职者、酒楼咨客、休闲的女人、包工头、公务员、清洁工、幼儿、内地来深的退休老人、打工妹、设计师、教师和巡警。之所以选定这些人,是因为他们最能代表当时深圳的城市特性,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梦想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梦想。
11 月 29 日凌晨 6 时,4 个小组分头出发了。当天凌晨气温骤降到 12 摄氏度。寒风中,借着昏黄的路灯,深圳晚报记者和和雕塑艺术家们一起,来不及吃一口早饭就匆匆走上街头。所有参与者都知道他们正在做一件非常有趣并且有意义的事情。按照事先的策划,他们热情地邀请并说服那些偶然出现在他们视野里的市民加入到《深圳人的一天》,作为其中人物雕塑的原型模特。群雕的模特们,就是这样一一被发现和确定下来的。
不过,男巡警和女教师后来先后因为家人的反对退出了雕塑展示。最可惜的是女教师,当时塑像都已经做好了,最后关头还是撤下去了。所以,大家看到的《深圳人的一天》只有 17 尊铜雕。这 17 尊铜雕,用完全纪实的方式,取消塑造环节,由人物原型直接翻制出来。全程跟踪、策划和报道这组群雕的《深圳晚报》当年 11 月 29 日的版面也作为市民生活忠实的记录者,永远地留在了背景墙上,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深圳人的一天》群雕中的银行职员刘丹(右)与自己的雕塑合影。(资料图片)
深晚第三次回访拉开帷幕
20 年来,《深圳人的一天》已成为深圳的一道风景、一张城市名片,向深圳人和中外宾客娓娓讲述着当年这座城市的故事。
2004 年,《深圳人的一天》5 周年,深圳晚报的记者们曾奔赴全国寻找那 17 个雕塑人物的原型,追访他们后来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成功找到了 10 位原型。当年的中学生,已是大三学生;当年聚光灯下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已退休安享晚年;漂亮的女职员,已嫁人生子拥有了三口之家;炒股大户,已投身慈善公益事业 ……2009 年新年,深圳晚报再次发起了回访。如今,又一个 10 年过去了,深圳晚报的第三次回访也正式拉开帷幕。
"《深圳人的一天》在学界被认为是中国公共艺术的开山之作,它的公共性,首先体现在表现对象上,让平民成为雕塑的主人。其次就是在创作主体上,跨界合作,社会参与。记者和雕塑家一起做雕塑,这大概是雕塑历史上的第一次吧!" 孙振华说。
深晚近日发起回访活动寻找当年的参与者:20 年后,你们在哪里?
近 20 年来,当人们走在福田区园岭社区时,竖立在此的 17 座人物铜像和浮雕墙,总能引来众多好奇的目光,这就是深圳大型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深圳晚报见证并参与了该雕塑的策划、制作和建设的全过程。
整座雕塑记录着 1999 年 11 月 29 日这一天,深圳城市生活的各种数据,如股市行情、农副产品价格、天气预报和当天的深圳晚报版面。群雕中那些以真实的深圳市民为模板制成的 17 座铜像尤其引人注目,这些铜像的原型是深圳晚报几位记者与雕塑家分成 4 个 " 选秀组 ",奔赴大街小巷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寻找出来的。
这是中国第一个为普通百姓设立的大型城市雕塑群,也是深圳晚报与深圳雕塑院 1999 年共同启动的富有城市纪念意义的艺术作品项目。施工期间,时任深圳晚报总编辑王田良来到现场,他说:" 这才是人民的艺术。" 这句评语让所有人记忆深刻。
2004 年,《深圳人的一天》获建设部、文化部十年一度的 " 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 " 特等奖;2009 年,又获得了建设部 " 新中国六十年 100 件优秀雕塑 " 的殊荣。作为这组群雕的总设计师,深圳雕塑院原院长孙振华博士这样评价:" 和深晚一起做雕塑,是我个人艺术生涯中最有成就的一次。" 白驹过隙。20 年过去了,17 尊铜像的原型人物近况如何?参与这个项目的主创人员和雕塑家们有了哪些变化?我们和所有读者一样,都想知道这个答案。
2019 年 11 月 29 日,是《深圳人的一天》项目启动 20 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深圳晚报再次发起寻访活动,寻找当初与我们在深圳的街头邂逅过的那些普通人。与 20 年前一样,我们的这次重逢并没有刻意的安排,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我们和你们的努力,为这座城市的历史,增添新的一笔。
如果你是这组群雕的直接参与者,或者你是这些参与者的朋友,请在看到这篇特别寻人启事以后尽快与我们联系。热线:83929999,手机 13316577970,联系人:徐先生。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