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广东省作家协会 " 红色文学轻骑兵 " 活动在深圳举办 " 福田作家文学作品研讨、分享会 ",由此激发更多的文学爱好者、青少年作家 "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深挖本土文学创作资源,创作更多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培养更多本土文学新苗,提高青少年作家的创作水平。
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周光,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研部主任谢石南和来自北京、广州、深圳、东莞的专家对深圳福田本土原创话剧剧本《亲个蛋蛋的红黄蓝》进行研讨。
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山文学院顾问顾焕金主持。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副主席朱东波出席了研讨会。
本剧的编剧秦锦屏是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戏剧系客座教授、广东省文化厅特邀剧作家,曾荣获政府首届杰出人才奖等称号。她多年耕耘在文学和戏剧领域,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中国戏剧奖、曹禺戏剧小品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广东省首届散文奖、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广东省首届小说奖、人民文学全国征文大赛奖,有 8 件戏剧和音乐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有 12 件文艺作品被政府授予文艺精品奖,有 14 篇散文入选初中和高中语文辅导教材,并被多个省市列为升学考试题目,有两部小说和散文被翻译成俄文和日本。
《亲个蛋蛋的红黄蓝》是她最新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以 " 老区看特区,特区看老区 " 的文化视角,通过几位延安青年在深圳创业的艰辛历程和命运转折,反映红色文化、黄土风情、蓝色文明在深圳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展现了改革开放 40 年来老区和特区的历史巨变,诠释了关于梦想、改革、奋斗、幸福的时代主题。
整个研讨会历时 3 个小时,专家们普遍认为,该剧接地气、扬正气、显底气,既有陕西延安的红色文化基因,又有深圳的青春时尚元素,剧本构思精巧,凸显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诗意沛然,激情飞扬,给人丰富的阅读体验和强烈的观剧期待。特别是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与延安建立友城关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大庆之年,在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福田建区 30 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一个作家,勇敢担当,写出一部群众喜闻乐见,小人物大格局的作品,纵向回顾历史、横向缔结友谊,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展望未来,值得点赞。同时,专家们也就镶入时代记忆的音乐、运用深圳重大事件、戏剧细节推敲等提出了修改和提高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山文学院承办,福田区图书馆、福田区作家协会协办,中国剧协深圳小戏小品基地、中国剧协东莞常平小戏小品基地负责人和多家媒体代表到场支持。福田区作家协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文学社小作家们 50 余人共同聆听了研讨会,大家都满怀期待这部原创话剧 12 月 20 日落地展演。
【专家发言】
周光(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田汉研究会会长)
这个戏主题非常好,积极正向,接地气,表现了艰苦奋斗的拓荒牛精神。剧作的散点透视结构非常有意义,贴近生活,很有观众缘。陕北人的精神和深圳人的精神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延安精神是深圳精神的底色和源泉,而深圳精神恰恰是陕北精神在中国的当代体现。抓住了精神内核,作品就成功了。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年,不忘初心,负重前行的大局下,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胡琦(广东省文联戏剧影视工作部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
写一个好的作品,得俯视社会,俯视这个时代的洪流。《亲个蛋蛋的红黄蓝》写的是从粥档到粥铺再到粥城的发展过程,老舍先生写《茶馆》,也是以茶馆为视角,开一个窗看几十年的历史变化。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散点透视,表达众生相,反映的是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
谢石南(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研部主任)
好的文艺作品,要有历史学家的眼光,要有哲学家的思想,要有文学家的素质。" 红色轻骑兵 " 活动今天落地福田,就希望通过作品研讨,让更多的人认知到什么是好作品,好作品的标准是什么,从而打造一个 " 红色文学轻骑兵 " 的样板,为明年省作协做好文学研讨会推荐工作探索一条路子。
从容(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
每一种体裁有它自己的体量,它承载的是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一个抒情喜剧。剧本一气呵成,让人随着剧中人物体验来深圳的失落、迷失、寻找,到最后的自我实现。作品的情境设计特别好,既有老区泥土气息,也有深圳时尚元素。人物互补,情节递进,亦庄亦谐非常有趣,给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感受,整个剧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道。
王军(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香港商报副总编辑 ,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 " 戏剧评论专家委员会 " 副主任)
这部戏从延安精神到深圳精神,戏剧定位,取材角度非常准确。剧本的历史节点选得有意思,书写的外来者的创业故事,能引起共鸣,是深圳人的共性表达。
秦川(研究馆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东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剧协东莞常平小品基地负责人)
这个剧本人物命运曲折,引起了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共鸣。从中我读到了秦锦屏的理想主义。我尤其喜欢这么一段话 " 多年后能有一个或者一群少年,像当年的我一样,低落时沉默哭泣,暗自鼓劲:一定要努力奋斗,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都想做点事来证明自己。关键是你想是想了,实践了没有?" 这段话不仅仅是理想主义了,还是一个实践主义。让理想有了实践。仅这一点,就值得学习。
汪仕林(资深媒体人、深圳晚报城区新闻中心主任、深圳扎客网易副总编,福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部剧非常契合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的主题教育。主题突出,立意精准深,格调高雅。剧名折射着主题,也折射着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与蓝色文化的叠加。剧作不是单纯写延安深圳的地域文化差异,更写的是两地精神的一脉相承。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进行了典型刻画,促进了剧情冲突,提升了观看度,呈现出一种精神追求,给人启发,非常适合于现代人观赏。这部戏值得期待。
邸叙然(研究馆员,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罗湖区文化馆创编部主任)
秦锦屏是我特别敬佩的一位作家。在她的作品当中,置放了她真诚的人格。从事艺术工作以来,我讨厌两种作品,一种是玩得特别悬,不接地气的;二是为了吸引观众,放低自己审美的。而我特别欣赏一种戏,就是把真诚的人格放在其中的。这部戏就是把真诚的人格放在戏中的,所以我特别期待这部作品在舞台上绽放。
周思明(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秦锦屏是多面手,是 " 获奖专业户 "。这部剧塑造了有缺点的人,有情怀的人,站在一个时代的角度,让人们重温延安精神、传统精神和深圳精神,反思从老区到特区这样一个奋进的历史,呈现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决心。它有多元文化的融合特点,做到了小人物与大人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无缝对接。
顾焕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深圳市文联原专职副主席)
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以几个卑微人物的命运变化,折射国家命运变迁的一个好剧目。全剧贯穿着为求建国梦的延安精神和践行强国梦的深圳精神。这两种精神在作品人物、故事发展、矛盾冲突中,用人物的命运来进行铺陈,选材精巧,举重若轻。具有浓郁的地域气息,也具有很强大的时代气场。这是一部好作品:第一政治站位很准确,第二艺术张力也很大,而且具有一定的市场潜质。剧本特点非常明晰,一是符合个人的体验和生活的本质,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二是符合当代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三是符合中国理念和中国精神的需要。
朱东波(深圳市福田区政协副主席)
我生在延安,长在延安。非常感谢编剧写了这么好的作品,写了我的家乡。今天为编剧——她同时也是区政协委员,我作为政协的一员来给我们的委员鼓鼓劲儿!期待着剧目演出大获成功!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 文 深圳商报记者 李博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