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徐洋 / 摄)又到了一年一度更新日历的时候,你还会去买一本老式台历,一笔一画记下每天的点点滴滴吗?江苏省档案馆就珍藏着 36 本罕见的台历。它们的主人是江苏籍著名作家庞瑞垠。最近,"2017 — 2019" 在朋友圈刷屏,而他的台历,足以串起一组 "1981 — 2019"。
在庞老家里的书桌上," 台历日记 " 仍在不断更新中。庞瑞垠今年 80 岁,从 1980 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1 年开始用台历写日记,坚持至今,从未 " 断更 "。目前,他积累下了 39 本 " 台历日记 ",几乎陪伴了他的专业创作生涯。最近,他正准备再去买一本 2020 年的台历,而他手头上近三年的台历,以后也将进入档案馆保存。
台历,串起他的整个写作生涯
"1981 年 6 月 22 日,动笔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危城》。"
"1983 年 9 月 9 日至 10 月 9 日,赴长沙潇湘电影制片厂,修改电影文学剧本《都门晨星》。其间,游橘子洲、登岳麓山、参观马王堆汉墓。"
"1985 年 3 月 17 日,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
"1998 年 2 月 19 日,历时四年,长篇小说《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写讫。"
……
从学生时代开始,庞瑞垠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从事专业创作,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l980 年初,他离开《雨花》杂志社,终于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1981 年,他买了第一本台历,开始利用每一页的留白部分,记录每天的点点滴滴。记载简明扼要,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几个关键字。但每次看到,都能引出他的滔滔不绝——随手翻开任意一页,都能让他清楚地回忆起当天的经历。
寥寥数语,捕捉生活点点滴滴
从朋友交往、家人聚散、电话往来,到阅读写作、参加文艺界活动、关注到的国内外重大新闻、灵光乍现的一两句感慨 …… 事无巨细,他全都会一一记录在案。
11 月 26 日,现代快报记者拜访了庞老,在他的书房里看到了今年的台历。在他每天的随笔记录中,除了 " 校改《汤山镇志》"" 得 5 期《文学自由谈》" 等文艺领域活动之外,与家人、朋友的往来也是占比很重的一部分。
其中,与儿子们的往来,常常被 " 置顶 ",写在页眉位置。" 鸥来看望 "" 勃寄来瓷娃、食品 "" 勃来电(寄柠檬干)"" 勃来电问安 "" 收到勃寄柠檬干 "" 电勃、鸥,望放心 "…… 简略的几句短语,记下了庞瑞垠与两个儿子之间的互动往来,纸短情长。
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也被他敏锐地捕捉下来。今年 10 月 13 日,他在这一天台历的页眉记下:" 窗外丹桂盛开,馨香四溢。"
他的文集中,不少内容来自台历
每天傍晚,庞瑞垠便会翻开台历记日记。有时外出不在家,他会写在笔记本上,回家之后誊抄上去。每天的日积月累、勤耕不缀,也让他收获了很多 " 甜头 ":" 这就是我的个人史料,为写文章提供了很丰厚的素材。甚至,有朋友写回忆录,还让我翻台历、帮核对史实呢。"
" 人的记忆常常不可靠,最可靠的还是文字记录。" 庞瑞垠说,随笔记录下只言片语,能给他提供难得的有用信息,带给他很多思考,也为文学创作和写作回忆录提供了 " 线索 " 来源。《庞瑞垠文集》中,就有一部分是根据台历记载整理而来,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 现在很少有人用纸质台历了,就像很少有人写信一样。但我还在坚持,而且会一直写下去。" 庞瑞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年到了年底,他都会换上新的台历,然后将旧台历用线捆扎好收起来。
江苏省档案馆收藏,进入名人档案库
早在多年前,江苏省档案馆就建立了 " 江苏省名人档案库 "。2012 年,江苏省档案馆征集接收处联系庞瑞垠,有意征集他的个人档案。按照征集要求,庞老先后多次仔仔细细地将个人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分类整理登记后,捐赠给省档案馆,共计 348 件。包括著作、著作手稿、著作初校样、研究资料、录像、广播、录音、杂志刊载文章、工作台历等。2019 年 10 月,他又捐赠了照片、证书及近年著作、电视影像等。而这 36 本老式台历,就连档案馆工作人员也觉得罕见,因为它们 " 普通而又不普通 "。
庞瑞垠告诉记者,在将自己的 36 本台历交给档案馆之前,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把文字抄了下来," 放在档案馆,能得到更妥善的保管,我也很感到荣幸,但我也想在自己身边留个存根。"
" 名人档案,承载人生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时代烙印。庞老的台历日记,整整 36 年的真实记录,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征集进馆,作为名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将来研究作家乃至于那个时代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江苏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章瑾说。
【人物简介】
庞瑞垠,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39 年 1 月 30 日出生于江苏省江宁县白鹤村。1975 年至 1980 年任《江苏文艺》《雨花》副主编。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江苏文学报》总编辑。1980 年起从事专业创作,著有 " 故都三部曲 "(《危城》《寒星》《落日》)、《逐鹿金陵》、《秦淮世家》三部曲(《钞库街》《桃叶渡》《乌衣巷》)、《浮世烟雨》《红尘男女》等长篇小说,传记文学《早年周恩来》《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记全国优秀市委书记秦振华》《陈独秀在狱中》、报告文学《姚迁之死》《陈布雷之死》《光明行》《华西纪事》、8 卷本《庞瑞垠文集》等,逾千万字,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编辑 李蔚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