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2-05
深晚荐读|带孩子做“成长测评”靠谱吗?看看深晚记者的调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年来,随着家长们对于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视,市场上各类早教课程层出不穷。深晚记者了解到,为让家长们 " 早下决心 " 送孩子上早教班,不少早教机构纷纷推出免费 " 成长测评 ",通过脑电波监测、观察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提出看似具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 专业 " 建议,并根据测评结果为家长推荐相关课程。专家表示,孩子的教育没有捷径可走,盲目为孩子贴 " 标签 " 可能适得其反,而来自家长的陪伴、支持和理解,以及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决心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用头环捕捉 " 脑电波 " 测量 " 大脑专注度 "

家住宝安区的王女士是一名上班族,有一个 3 岁的儿子。由于儿子还未到正式入园年龄,且家中老人暂时回老家,所以王女士就在小区附近的一家早教机构给孩子报了两个月的全托早教班。半个月前,早教班的一位教师通知王女士,机构近期会邀请专家为孩子做一次免费的 " 成长测评 ",全面评估孩子的发展潜力。

测评当天,王女士和她的儿子在 " 专家 " 的带领下进入一间小教室。" 专家 " 拿出一个黑色头环套在王女士儿子的头上,然后拿出一些拼图给他玩,并简单问了几个问题。" 专家 " 表示,这个仪器能通过捕捉孩子在玩拼图时的 " 脑电波 " 给出科学的测量数据。大约两三分钟后," 专家 " 就在现场用电脑打印出一张测评报告,报告上用曲线图、折线图等形式呈现出孩子的 " 大脑放松度 "" 大脑专注度 " 等数据。

接着," 专家 " 就拿着报告为王女士逐一分析,认为王女士的儿子在 " 大脑专注度 " 方面表现不佳,并向王女士推荐了一系列早教课程,强调做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王女士的儿子尽早养成注意力集中的习惯。不过,该 " 专家 " 自始至终并未向王女士出示任何可以明确自己专家资质的证明,邀请她前来做测评的教师也未对专家身份和测评中所使用的仪器做任何介绍。

王女士表示,其实自己是抱着 " 宁可信其有 " 的心态参加测评的,而对于测评结果,她有些焦虑:" 我会减少带他去嘈杂的游乐场的次数,在家也会有意增加他独立阅读的时间,希望能够通过早教课和家庭教育的‘双管齐下’,让他更‘坐得住’。"

" 成长测评 " 方式五花八门 最终都落脚在推销课程上

深晚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除了用仪器测量 " 脑电波 " 外,早教机构的 " 成长测评 " 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方式。宝安区壹方城一家知名的连锁早教机构的售课人员表示,任何感兴趣的家长都可以带孩子预约一节体验课,并在课后做一次免费的 " 成长测评 "。而所谓测评,就是由教师带孩子进入一间体能训练室,鼓励孩子在其中自由活动,然后由教师在旁边负责观察和记录。

深晚记者以家长身份进行测评后,教师表示接受测评的孩子一开始有些放不开,频繁地观察大人的神情和周围的环境。该教师表示接受测试的孩子属于 " 观察者 " 的性格类型。" 可以看出他不能很快地融入陌生环境,也因此容易害羞和认生,这可能会影响他的社交能力,应该尽早安排他上早教课程,通过专业训练课程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该教师表示。

在一家名为 " 儿童成长中心 " 的早教机构,售课人员表示机构每年都会邀请中科院专家为 2~6 岁儿童做免费的 " 成长测评 "。在该机构测评现场,售课人员为参与的家长发了一张《国家十一五规划 0~6 岁儿童成长追踪发育商测评表》,要求家长根据问题回答孩子的基本情况。

深晚记者填好测评表后,售课人员带家长和孩子进入测评室,与专家一对一交流。" 专家 " 拿出积木、纸笔、玩具、筷子等道具,要求孩子串珠、画圆、辨别色彩、识别工具等。在测试最后,售课人员似乎是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询问 " 专家 ":" 您建议这样的宝宝一周应该上几次早教课呢?"" 专家 " 表示:" 要提高孩子抗逆力的能力,帮助她更好地控制情绪,至少应该 1 周上 3 次课。" 当深晚记者询问该 " 专家 " 是否为中科院专家时,其未明确作答,只表示自己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

深晚记者发现,尽管不同的早教机构推出的免费 " 成长测评 " 方式各有不同,且都宣称拥有专家或科学的测试方法,但最终都落脚在购买课程上。

专家称如果测评过程不科学严谨,就不太具备参考价值

这类 " 成长测评 " 真的有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吗?家长又该如何看待测评结果呢?

对此,儿童保护专家、深圳市龙华区家庭服务协会督导徐驰认为,虽然专业人士在科学实验中也经常用到 " 脑电波 " 测试、观察分析、问卷调查等,但是操作者的专业性往往比这些手段和模型的专业性更加重要。" 如果测评过程不科学严谨或测评仪器不是专业设备,其结果就不能代表孩子在常态下的稳定情况,也就不具备很大的参考价值。" 同时,徐驰也强调,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发育确有疑虑,应尽早前往儿童医院和专业的儿童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查。

此外,徐驰提到,商业机构推出的类似测评属于科学实验范畴,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严格来说,在家长参与测试前,机构应明确对测试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和数据的档案管理、保密情况、后续使用进行明确说明,在参与家长知情同意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深圳市华睿源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学认为,家长应当冷静地面对各类由儿童教育机构出具的 " 成长测评 " 结果,不要盲目地为孩子 " 贴标签 "。她说:" 这类‘成长测评’很容易根据孩子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内的即时表现,给出论断性、‘标签化’的结果,而这些理念的输出可能给孩子造成负面暗示,也容易引发家长不必要的焦虑。"

在刘学看来,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在成长过程中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不少早教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想为孩子寻求 " 定制化 " 教育方案、望子成龙且急于求成的心态,打造了各种各样 " 一对一咨询式 " 的 " 成长测评 "。" 我建议家长不要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也应当适当地反观和提升自我。" 刘学表示,教育没有捷径可走,成为合格的家长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深圳晚报记者 许娇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