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评论员 温琼
家暴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近段时间,某知名博主的不幸遭遇,再次将 " 反家暴 " 话题推向舆论中心。日前,《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提请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在既有反家暴法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细致有效的举措,向家庭暴力行为说不。
无论何时提及," 家暴 " 都是一个令人倍感沉重的话题。面对本相亲相爱的人挥舞出的拳头,受害者的内心该是怎样的悲痛与绝望?我们不敢去想,实则也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生活是复杂的,这意味在家暴事件中,受害者往往难以做到外人所认为的 " 理性行为 "。或碍于 " 家丑不可外扬 " 的传统观念,或难以摆脱情感因素的影响,或受于经济收入的掣肘与限制,使得不少家暴受害者仿徨失措,最终选择忍气吞声。应对家暴显然不能每一次都靠舆论的力量,法律和制度有所作为才是消除家暴的根本途径。
倘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作短痛,那么包括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在内的精神暴力方式,则往往给受害者带来更大更深的内心伤害,乃至成为压倒受害者的 " 最后一根稻草 "。而且,依照生活经验看,面对家暴时,旁观者最心疼的除了遭受家暴的人,还有一旁受到惊吓的孩子。家暴,是孩子不堪回首的童年阴影,其负面影响甚至能够伴随孩子的一生。此次广东拟确定 " 目睹家暴的孩子也是受害人 " 和 " 精神暴力也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 等法律条款,契合了家庭暴力形式多样、情况复杂的实际特点,顺应了民众的内心感受,进一步推动了反家暴具体制度的完善。
家暴的实质很简单,就是有人使用暴力,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其借口。不再沉默是反家暴可以迈出的第一步,说出来就是力量,当越来越多的人勇于站出来,揭露和声讨家暴,所谓 " 家暴只是家务事 "" 家暴情有可原 " 的声音会逐渐消逝,家暴终将成为一只人人喊打的 " 过街老鼠 "。当然,如果说打破沉默主要着重于个体内心的突破,那么站出来以后怎么办——腰杆能否挺得更直、应对与维权是否可以更有底气和力量,更寄望与仰赖于法律和制度的 " 撑腰 "。家暴涉及的情形越复杂,法律越需要通过细节的不断完善,来回应人心经验,破解家暴受害者的 " 难言之忧 "。
让家暴这一腐朽恶臭的行为消亡,是我们共同的迫切愿望。从某种程度上说,消除家暴,是一场关乎文明价值的深层次重塑。这背后,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或许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在各个层面特别是在法律层面有关注有行动,就始终会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