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熊平平)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清晰勾勒出了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图景,要求江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日前,现代快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该所是唯一支撑《规划纲要》编制的核心研究机构,陈雯曾先后参与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2020)》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陈雯 受访者供图
现代快报请她深度解读了《规划纲要》出台背景,以及三省一市未来在一体化发展路上需要重点解决的任务。
《规划纲要》强调地方大胆创新
现代快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此次《规划纲要》的重要起草者之一,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陈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第一次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中央文件,是 2008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0 年国务院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2020)》,提出了 10 年的发展目标、方向和空间格局,2016 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机制。
这些都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政策基础,但最后关键是 2018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现代快报:您此前参与编制过上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1~2020)》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陈雯:这次《规划纲要》大家都非常关心规划的内容,四地重视程度超过以往,但利益攸关,编制过程中协调有更大的难度。具体到内容上,《规划纲要》比前两个规划更全面,而且在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更有深度,强调大胆创新、大胆试验,这是《规划纲要》最大的一个特点,原来的规划更四平八稳一些。
现代快报:你们团队是什么时候开始介入此次规划纲要的起草的?
陈雯:2018 年 6 月,我们团队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关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课题,到了 1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国家发改委要求我们进一步开展一体化规划纲要编制。
高质量是目标,一体化是路径。2018 年 12 月,《规划纲要》完成初稿编写,上交至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在此基础上,邀请三省一市发改委的处长组成‘专班’,进一步修改完善。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定稿。
当前医疗异地结算可全域实现
现代快报: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民生,比如医疗、教育、户口,这些方面目前有具体政策吗?
陈雯:一体化是规划的要求。正是因为一体化仍存在问题,还需努力。有些极化现象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好政策多聚在上海等大城市,比如上海的人均财政支出是南京的两倍,南京是苏州的 1.5 倍。
要打破现有的落差格局,是有难度的。目前各地政府主要在做异地医疗的结算问题,去上海看病,可以直接结算。我们希望上海的公共医疗资源能够扩散出来,现在的做法是上海的医院到外地办分院,但是最难的还是有限的医生资源,希望上海能够给予苏浙皖更多的医疗支持,包括分院、医生间的流动。
现代快报:城市的户口呢?
陈雯:户口的放开,暂时不太现实,尤其是上海,户籍人口 1400 万,还有近 1000 万人是没有上海户口的,上海经济要集中,集聚更多的人口和经济,但不是无限集聚的,我个人觉得上海基本进入了封顶状态,也许还能再承担部分人口,但是量非常有限,因为受限于水资源供给的短板。
现代快报:人才的流动目前是有壁垒,比如社保标准各地都有差异。
陈雯:这也是因为各地财政的支持不同,就会有标准差异,目前还挺难解决。我们建议把容易的先做起来,难做的事情放一放,科技、环保的相对更容易推起来,教育、社保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现在只能做到省内统筹。如果要跨省,只要涉及到钱,都很难,需要四地政府建立一个协商机制,慢慢做。
现代快报:比如南京都市圈创立了 " 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 ",这种多城市一把手协作机制其他地方有吗?
陈雯:现在是南京都市圈独有的,上海还没有,上海还在讨论。
现代快报:看来民生的一体化任重道远。但科技和环境的一体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陈雯:科技是政府可配置的资源,政府有抓手相对容易推进,我们希望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但确实比较困难,交通可以先行,一体化过程中各个地方的交通将会最受益。
破产业同构化,不能仅靠政府规划
现代快报:三省一市 GDP 占全国的 1/4,但其实产业因为受限于地方竞争机制,同构化比较重,未来如何分工?
陈雯:我们在起草规划是希望能列地区的负面清单,但是最后做不出来。规划是代表政府意志的,政府难以用这一指挥棒直接要求城市发展什么产业,也没有办法去直接要求企业。
政府能做的事情,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去约束企业,规划污染产业的禁入区,这可以做到。
现代快报:有文件提到省级产业合作园区,这个有一些具体的政策吗?
陈雯:有鼓励倾向,比如提倡跨界合作园区,南京正在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主要是江北新区和淮安盱眙县合作,今年要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明年完成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的编制。跨省目前主要在上海周边,比如上海临港集团在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上与外省合作,浙江慈溪的高新科技开发区也与临港开展管理运营服务合作。
现代快报:这就是上海的技术、服务、规范、经验外溢到周边,上海的龙头作用就体现出来。
陈雯:上海的龙头作用,一是汇聚全球资源,成为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中心,二是它能够创造规则和模式,上海应该利用它的国际化经验服务各地。
开发区应该给保护区生态补偿
现代快报:我们注意到您最近出过一本专著《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合作、分工与差异》,书中提到两个核心概念,一是 " 非均等 ",二是经济集中与社会公平,应该怎么去理解?
陈雯:实际上这本专著是我们团队过去十几年关于长三角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最近听说上海市领导推荐给了上海市人大,现在上海人大常委人手一本。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一体化首先是分工,分开发空间和保护空间,所以在空间形态上是不均衡的。工业开发的地方赚钱,保护的地方不赚钱,一体化的格局里就要有制度的安排来作保障,比如生态补偿,让不赚钱地方也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的机会。
现代快报:生态保护限制了很多产业的发展,GDP、财政这方面都受影响,那么这个应该怎么落地?
陈雯:当然要看是什么原因受限制的,比如说现在的新安江水库补偿的问题,涉及安徽浙江的博弈,最后解决是国家试点推的生态补偿,国家财政和浙江省各拿一点,补偿安徽建了一批污水处理厂,但当地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而新安江水库的水质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两地政府要坐下来谈判协商,政府之间在相互信任基础上进行合作。
现代快报:保护与开发的一体化国际上有参照吗?
陈雯:典型是日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它的一体化程度非常高,但日本的经济就集聚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几个都市圈里,可生态也保护得非常好,都市圈之外的公共服务也不错,在这个区域里面会感觉很安全。所以我希望未来长三角也能够尽快实现民生的一体化,这是安全的保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