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2-10
深晚书评|《中国古典小说》用六座小说高峰替中国小说建构了“伟大的传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现代小说史》两部著作,是夏志清教授学术成就完整图谱中最引人瞩目的版块。《中国古典小说》原本是用英文写成,专门向西方读者尤其是大学生介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

在书中,夏志清教授以新批评的手法,擘肌分理,洞见入微。英文版自 1968 年问世以来,迄今近五十年来,历久弥新。对英文读者而言,它已被证明是该研究领域内最优秀、最全面的入门指南。对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它也蕴藏着丰富的阅读乐趣,是所有想要了解中国传统小说中杰出佳作以及它们因何而特别的读者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书。这里我们特地刊载白先勇先生写的导读,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编者

经典之作——推介夏志清教授的《中国古典小说》

白先勇

夏志清先生在西方汉学界以及中国文学批评界树立了两个里程碑:《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与《中国古典小说》(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中国现代小说史》于 1961 年由耶鲁大学出版,在欧美学界即刻引起巨大反响。首先,这是第一本用英文写成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从 " 五四 " 文学革命历经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以至 1949 年后的文学,对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做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及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反映现代中国政治社会的小说,当然也就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夏先生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可谓应运而生,成为美国大学中国小说研究的标准参考书。

1968 年,夏志清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这部书的问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应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全书共分七章,首章为《绪论》,其余六章分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及《红楼梦》,并附题为《中国旧白话短篇小说里的社会与自我》的论文一篇。首先,夏先生将书定名为《中国古典小说》便具有深意。现代中国学者为了与 " 五四 " 以降的 " 新小说 " 区别开来,习惯将 " 五四 " 以前的小说称为 " 旧小说 "" 传统小说 " 或者 " 章回小说 " ——这些名称多少都含有贬义;而 " 古典 ",尤其是英文 classic 一词,意指经过时间考验被公认的经典之作,夏先生将《三国演义》等六部作品称为 " 古典小说 ",当然是在肯定这六部小说在中国文学传统上的经典地位了。事实上,夏先生取择标准甚严,他在第一章《绪论》中对中国小说的缺点,做了毫不姑息的批评。与西方小说相比,中国小说,除了《红楼梦》以外,在艺术成就上的确有许多不逮之处。但他筛选的这六部小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堪称中国小说的经典,是 " 此种文学类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的时代开拓了新境界,为中国小说扩充了新趣味的疆域,且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发展途径 "。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F. R. Leavis)的名著《伟大的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取材极苛,只选了简 · 奥斯汀(Jane Austen)、乔治 · 艾略特(George Eliot)、亨利 · 詹姆斯(Henry James)等寥寥数人,作为英文小说家的代表。夏志清先生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这六座中国小说的高峰,先后排列成行,也替中国小说建构了 " 伟大的传统 "。

" 五四 " 以还,中国学者如胡适、郑振铎等人对中国传统小说都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他们的研究多偏向 " 考据 ",而夏先生则侧重 " 义理 "。当然,夏先生绝非忽略 " 考据 " 的重要性,事实上,在每一章的开端,夏先生必先将作品各种版本的演变以及小说题材的来源说得一清二楚。因为像《水浒传》《红楼梦》,甚至《儒林外史》,版本的差别,影响内容至巨。但 " 义理 " 的批评,才是《中国古典小说》一书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小说》的评论准则,大致可分为下面四个方向:

首先是作品的文化意涵。夏先生将作品放置于中国儒、释、道三流汇合的文化大传统中,来检视小说所反映的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社会、政治的各种现象及其意义,进而加以诠释、比较、批评。他所选的这六部小说,都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又因其数百年来一直深为广大中国读者所喜爱,再加上历来说书人以及改编戏曲的传播,早已深入民间,历久不衰。试看近年来中国大陆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版《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足证这几部经典小说文化生命力之强韧。这些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诸葛亮、关云长、宋江、李逵、孙悟空、猪八戒、潘金莲、贾宝玉等,也早已演变为我们民族性格的文化原型了。夏先生以宏观视野,将这六部小说提升到中国文化大传统的高度上以为它们定位,这就使《中国古典小说》这部书具备一种恢宏气度,超越了文学批评的范畴,而扩大为文化论著。

不同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体例,《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小说史,但所选的六部小说,在中国白话小说的发展史上,每一部都是一座往前推进的里程碑,因此,中国小说的演进,亦是此书的重要论点之一。除了在《绪论》中,夏先生将中国白话小说的起源演进做了概括的引介,在分论中,他又把每部作品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特殊贡献及重要性详加分析: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中国小说如何从依附历史传说、宗教寓言幻想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写真,在形式上又如何逐步摆脱说书话本的累赘影响而蜕变成独立完整的艺术作品。事实上分论每章皆可独立成篇,是一篇完整的专论;但是六章排列在一起,先后呼应,互相辉映,展现了四百多年中国白话小说演变的过程,这就骤然增加了这部书历史的纵深。因此,《中国古典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小说发展史。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小说艺术是夏先生评论作家及其作品所定的最高标准,而夏先生在小说艺术的鉴定上,把关最严。他认为巴金、茅盾、丁玲的小说艺术成就不如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所以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于他们的地位的评价就不如张、沈、钱等人。夏先生本人出身耶鲁英文系,当年耶鲁英文系是 " 新批评 " 学派的大本营,独领美国学界风骚。" 新批评 " 学派特别注重文学的艺术形式,对于作品的文字结构审查严格。夏先生对于小说艺术所定的标准当然不限于狭窄的 " 新批评 ",但他对小说作品文字结构的严格要求则始终如一。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夏先生最终是把六本中国小说经典当作文学艺术来鉴赏和评定的。在这方面,作为文学批评家,夏先生最见功力,这部文学批评,处处闪耀着他独具慧眼的创见。将中国传统小说当作严肃的文学艺术,全面而系统地探讨分析,《中国古典小说》应该是首创,替后来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尤其在西方汉学界,奠下根基。

《中国古典小说》以英文写成,最先的读者当然是以西方人为主,而夏先生撰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恐怕也是有意将中国古典小说推向世界,将中国小说经典搁置在世界文学的天平上,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因此,书中也就大量采用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及实例。西方读者研究中国小说,难免有文化隔阂,夏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妥切比较,使西方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西游记》,夏先生举班扬(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 ’ s Progress)与之相较,这两部宗教寓言,彼此对照,佛教高僧西天取经,与基督教徒寻找天国便有了互相阐明的功效。当然,西方学者很早便对这几本中国小说产生兴趣,而且英、德等译文的全本及节本也早已流行,但 1968 年《中国古典小说》的出版,的确在汉学界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引导更多西方读者进入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世界。

《中国古典小说》这部书,宏观上既纵贯中国文化传统、中国小说发展史,微观上又深入作品内涵,细细道出潜藏其中之微言大义、艺术巧思;横向上更连接西方文化、西方文学,以为借镜,互相观照,其架构庞大、内容精深而自成体系,应该是夏志清先生的扛鼎之作。这本书本身也早被公认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classic)。1988 年大陆版中译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胡益民等合译;德文版于 1989 年问世,主译者为艾克 · 熊菲德(Eike Schönfeld)。

《中国古典小说》

夏志清 著

何欣 等译

活字文化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0 月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