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2-24
深晚荐书|《罗马的复辟》:新视角重现欧洲500年大转型之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今年 12 月,中信出版集团推出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 · 希瑟 " 罗马史诗三部曲 " 第二部《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

彼得 · 希瑟是伦敦国王学院历史学教授,曾执教于伦敦大学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他研究古典时代晚期、中世纪早期欧洲史 30 余年,尤其关注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群体,从这类群体的迁徙、帝国边缘与核心地带的互动出发,提出了诸多学术创见。除 " 罗马史诗三部曲 " 外,希瑟还著有《罗马复兴:查士丁尼时代的战争与帝国》《从迁徙时期到 7 世纪的西哥特人:民族志视角》《4 世纪的政治、哲学与帝国》《哥特人》等书。他的作品被翻译为西班牙语、德语、波兰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具有国际影响力。

彼得 · 希瑟擅长在学术界与大众、历史与当下间建立联系,这方面尤为突出的代表作是 " 罗马史诗三部曲 "(《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帝国与蛮族:罗马的陨落与欧洲的创生》)。三部著作融分析于叙事,多角度呈现从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的千年欧洲史,既是汇集半个世纪学术成果的扎实作品,也是历史写作的高峰。

彼得 · 希瑟的轰动之作 " 罗马史诗三部曲 " 以总共 2000 多页的篇幅,再现了从罗马帝国衰落到欧洲创生的千年演进。首部《罗马帝国的陨落》着眼于西罗马毁灭前的一百年,这一部《罗马的复辟》则接续前作,探索帝国陨落之后,亚欧大陆西部的发展历程。

公元 476 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数百年的帝国传统宣告终结。然而,帝国的文化、制度、精神仍有存留,与之相伴的利益催动着重建帝国的野心。

在西方,哥特人狄奥多里克几乎恢复帝国的荣光。公元 511 年时,他用罗马人的方式指挥着西罗马故地近一半地区的事务,霸权延伸至北非和中欧。可是他一去世,帝国的光环便全然从他以前的领地消失。

在东罗马,公元 527 年即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面编纂法典,一面用战事彰显力量,征服北非,夺回意大利,俨然西方帝国的复兴者。但他死后不到两代人,东罗马的疆域仅剩从前的三分之一,再无力量重现辉煌。

公元 800 年的圣诞节,来自北方的法兰克人查理曼走进圣彼得大教堂,教宗为他加冕,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以神圣君主之姿启动改革,统一帝国内的基督教文化。然而在他身后,加洛林王朝运气耗尽,继承纷争打破了帝国重现之梦。

西罗马陨落 500 年后,来自西方、东方、北方的复兴尝试均告失败,亚欧大陆西部的格局早已不复当年,体现罗马精髓的帝国已无可能复生。不过,王权的竞逐争斗使宗教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在无意间创造了教宗的新罗马帝国,从 11 世纪开始屹立千年,影响延续至今。

在重建罗马的努力中,帝国渐渐归于无有,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欧洲从废墟中创生。

《罗马的复辟》脱胎于彼得 · 希瑟 30 多年的严谨学术研究,采用的则是带有戏剧色彩的叙事手法。结合学术与通俗、历史与当下的能力使希瑟在国际上收获了大量读者,也广受赞誉。剑桥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彼得 · 萨里斯认为该书 " 论证严密、趣味盎然 "。《金雀花王朝》的作者丹 · 琼斯称希瑟是 " 考察证据的行家 ",有如侦探解开历史谜题。《深蓝帝国》作者本 · 威尔逊表示,希瑟这本描述欧洲创生的著作 " 充满激情,细节丰富,人物形象刻画精妙 "。历史作家彼得 · 琼斯则赞叹书中 " 巧妙轻快的叙事,不脱离宏观图景的细致分析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在将此书评为年度好书时,则看到了 " 热热闹闹的故事背后,对长久以来欧洲统一之梦的精彩论述 "。

《罗马的复辟:帝国陨落之后的欧洲》

(英) 彼得 · 希瑟 马百亮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年 12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相关标签

罗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