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话剧,大家都会不由得想起曹禺,这位被誉为 " 东方莎士比亚 " 的剧作家。一个真实而矛盾的曹禺是怎样的?他是如何走上戏剧道路的?他所追求的戏剧世界是怎样的?青年一代又是如何理解曹禺和他的作品?本周日晚 21:35 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看见大家的世界,带观众走进曹禺的戏剧人生。
曹禺之女万方(左)与主持人熊熊(右)
从事话剧行业,从小便是曹禺的梦想。1929 年,为了更系统学习戏剧,他离开天津老家,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念书,开启他的逐梦之旅。求学期间,他听了许多专业戏剧老师的授课。课外之余,他还喜欢跑图书馆,阅览戏剧书籍。他几乎沉浸在戏剧的世界里,并开始酝酿话剧创作。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2004 年版《雷雨》剧照
1933 年暑假的清华园里,师生寥寥无几。曹禺与他第一任妻子郑秀都未返家。两人整天窝在图书馆一角的长书桌里,相对而坐。一人创作,另一人就复习功课,帮忙誊写书稿。此时,曹禺正在书写一部他已构思五年的作品。一旁的郑秀盼着书稿诞生,想成为它的第一位读者。赶在毕业前,曹禺完成了处女作,这部标志 " 中国现代话剧成熟 " 的话剧——《雷雨》。这一年,他年仅 23 岁。
曹禺的清华毕业照,摄于 1933 年夏
自《雷雨》的问世,年轻的曹禺以 " 当年海上惊雷雨 " 的姿态进入文艺界和戏剧界。从此,戏剧成为曹禺的毕生追求。他认为 " 戏剧的‘天堂’远比 " 传说的天堂更高,更幸福 "。对戏剧的热爱促使他不断地创作 " 经典 ",如《日出》、《原野》、《北京人》…… 从诞生至今,这些作品不断在舞台上演。即使演绎数次,也经久不衰。
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演出次数最多的话剧莫过于《雷雨》。过去,话剧圈有个说法:" 当一个剧团揭不开锅了,那就排 《雷雨》,一准儿有票房。" 对大家来说,《雷雨》的故事似乎已耳熟能详。它讲述了二十年代某年的一个夏日,回来看望女儿四凤的鲁妈,与初恋情人周朴园不期而遇。因他们的相遇,隐藏在周鲁两家之间三十年的恩怨,一日之内在周公馆里被一一揭开。最终,剧中的人物也一一走向悲剧,繁漪、鲁妈疯了,四凤、周萍、周冲死了 ...... 观众常被其充满矛盾与冲突的情节所震撼。
2019 年,正值《雷雨》问世 85 周年,也是北京人艺演出《雷雨》64 周年。曹禺作为人艺的首位院长,他的成名作《雷雨》一直是剧院的看家戏。从 1954 年,人艺第一次将《雷雨》搬上首都剧场舞台,到 1979 年复排,并演绎至今,前后排演了五版,跨越了一个多甲子的时间。这次,我们有幸前往北京人艺,与人艺戏剧博物馆研究员刘琳一同探寻当年排演《雷雨》的台前幕后。
主持人熊熊(右)与人艺戏剧博物馆研究员刘琳(左)
同时,我们还有幸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了解曹禺 49 年以后的戏剧人生,听蓝老师讲述他眼中的老院长," 我们曹禺院长,从他年轻时书写的第一部话剧《雷雨》开始,他都在写人,无论是他喜欢的人还是他厌恶的人,他书写这些人物都是心有感触的,带着感情书写的。" 在蓝老师看来,曹禺独有的创作特质对中国话剧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持人熊熊(左)与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右)
1957 年 , 在话剧《北京人》中饰演曾文清一角的蓝天野
确实,我们从曹禺四部经典作品中,无不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内心的关注,他总是以 " 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 "。他曾说:" 我喜欢写人,我爱写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 直至晚年,他仍喜欢观察人。采访中,曹禺女儿万方回忆道:" 早已生病住院的父亲,即使没有力气走路,只能坐轮椅了,他也很愿意送我到医院门口。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他可以在门口,坐在轮椅上看看街边来来往往的行人。" 或许,这便是曹禺剧作经久不衰的原因。
直至今日,许多校园剧社仍将《雷雨》作为经典排演剧目。这部滋养了几代演员,几代观众的名剧,也正在滋养着青年一代。在共青团深圳福田区委的推荐下,福田教研员陶波走进红岭中学戏剧社。这个由高中生组成的剧社正在排演话剧《雷雨》。不同于书本式教学,学生们以话剧的方式认识《雷雨》,以体验的形式感受剧中人物。通过这次排演,他们都更加深入地了解曹禺以及他的创作理念。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通讯员 简晓靖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