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19-12-29
深晚报道|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在深开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2 月 28 日上午," 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 " 在越众历史影像馆(以下简称 " 影像馆 ")开幕。本次展览历时两年打磨,全面梳理了摄影家刘博智 50 年来的影像成果,并精选了 400 余件作品进行展出。

此次展览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视觉优先的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以记录优先的人文故事,既有历史与空间的宏阔性,又讲述了个体生命故事,在贡献摄影艺术价值之外,也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丰富影像资料。

一次寻根探索与游历

整个展览就像两层精心设计的剧场,多幅大型人像采用了灯箱装置呈现方式,给人不得不直视的冲击和震撼。大部分被拍摄的华裔后人还有一点中国人轮廓,有的则毫无痕迹,摄影师将这一系列的人像一律调成一个色调。夫妻、祖孙、兄弟、母女、父女等等各种关系,在统一的主题下表现出历经沧海桑田,但依旧亲密温暖的血脉传承。

在影像馆的一楼展厅内,展览从摄影师刘博智自身的家庭故事出发," 移民家庭 " 是摄影师刘博智的出生背景,也是他这一生摄影事业的出发点。

带着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探索和 " 人为何要离乡 " 的追问,1971 年,刘博智从美国布鲁克斯摄影学院毕业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追寻和拍摄一群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影像。

几十年间,刘博智走访了华人的公社、工会、宗亲会等社会组织,拍摄他们的戏院、报社、药店和各式中西合璧的建筑,试图还原华人流散漂浮的命运。

在异国他乡,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如何求生?在影像展中,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移民华人在异乡为了生存的挣扎,更有顽强、乐观,甚至生机勃勃的文化之花。为影像注释的文字告诉观众,中国人每到一处,几乎都成为了当地强大的华人文化影响和输出,当地几乎所有和华人移民相处或生活过的人,都对他们的勤劳,顾家,乐于助人等中国传统美德称赞有加。

华人流散文化的缩影

展厅二楼则是一个海外华侨故事集。有中国人的继子,没有中国血统,将继父破旧的黑白一寸相片放在钱包里二十几年,提起来便忍不住眼泪;有中国人的继女,会说中国话写中国字,能熟练背诵粤剧歌词,珍藏了好几本几十年前的曲本 ……

中国人自古良好的适应性和包容性,让他们坚持了族群性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些体现在刘博智在各个移民后代家庭中拍摄的各种日常家居细节中,彩瓷、塑料花这些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已经被视为 " 乡俗 "" 土掉渣 " 的物品,在移民的家中却是珍贵无比,因为这些蕴藏着对故乡和祖辈的思念。

展览中这些被记录者心中眷恋的国之旧物,类同于人们怀念年少时家乡的一切,由此便可理解,这些被记录的事物所呈现出那种种 " 过时 " 的面貌,如同人们回乡时找寻的那些儿时的感觉,在急速流变的时代中抓住故土文化的冲动,兴许和每个人的情感一脉相通。

▲摄影展现场。

据悉,本此展览将展至 2020 年 8 月 30 日。

摄影师信息:

刘博智,祖籍广东台山,1950 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69 年高中毕业后到加拿大求学。1971 年到美国就读布鲁克斯摄影学院,并于 1975 年取得学士学位。1977 年在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堪萨斯大学教摄影直至荣休。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他在全球范围内追寻和拍摄一群早期移民海外的华人影像,至今从未终止。

展出的部分摄影作品:

▲被华侨收养的何秋兰和她的父母照片,刘博智摄于 2009 年。

▲华人梁亚三夫妇,刘博智摄于 1976 年。

▲古巴大萨瓜已逝华侨关碧英用了两代人的背带,上下有古巴钱币和一封 14 页半的家书。 刘博智 摄于 2009 年。

深圳晚报记者 杨少昆 周婉军 编辑 陆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