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1-0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家祥逝世,曾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胡玉梅)一生仰望星空的人,化身为天上星。1 月 4 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家祥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举行,人们正式送别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

2019 年 12 月 29 日,张家祥因病逝世,享年 87 岁。他曾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和测量工作,并出席了 1999 年国家两弹一星表彰大会。1991 年,国际编号为 4760 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 " 家祥 " 星,表彰他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成就。

曾为研究 " 两弹一星 " 做出突出贡献

" 他待人勤恳谦和,话不多,是个实干家。工作的时候,他是一丝不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工作之余,他又是多才多艺的,他的书法很好,还为天文写了很多诗词。我们永远怀念他。"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捷兴回忆,上世纪 60 年代,他与张家祥一同进入行星研究室,一直奋斗在同一战线上。

1932 年 10 月 30 日,张家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1 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张钰哲,毕生从事小行星探测和天体力学轨道计算研究。1955 年,张家祥和老师张钰哲用 600mm 反射望远镜,成为最早在中国发现小行星的中国人。

1957 年,早在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前,张家祥与张钰哲共同研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论述人造卫星运动理论的论文,标志花我国人造天体轨道研究的开始。1965 年至 1969 年,他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测轨预报方案的研究工作,为 1970 年 4 月我国第一颗卫星顺利上天做出了突出贡献。1970 年至 1972 年,他负责我国同步卫星轨道研究工作,提出了 6 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并被工程采用,为我国第一段通讯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 年 9 月,张家祥作为中国科学院研究 " 两弹一星 " 有突出贡献的 3B 位代表之一,出席了党中央召开的表彰大会。

一生与小行星打交道,天上有颗 " 家祥 " 星

" 为了观测天体,寻找发现小行星,他经常从家里走小路上山。我们受他影响,也经常这样做。" 杨捷兴说,天文观测是非常艰苦的,经常需要通宵," 非常冷的天,在紫金山顶上,露天用望眼镜紧盯着天体进行观测、拍照,拍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 1 小时。手脚都冻麻了,也不能动。"

" 他开创了我们紫金山天文台新天体发现工作。" 杨捷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受张家祥的影响,紫金山天文台多年来坚持在山上观测,发现了一颗又一颗小行星。

60 年代初期以后,张家祥协助主持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彗星的探索发现与研究。他领导紫台行星研究室,共同发现 140 余颗得到国际永久编号的新小行星和 4 颗新彗星。

1994 年 7 月发生的 SL-9 彗星与木星相撞,是自然科学史上罕有的重大事件。张家样在他所创建的太阳系天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主持进行了我国的彗木相撞预报工作,采取高精度计算方法,算出的 19 个彗核和木星相撞时刻与实际碰撞时刻相当吻合,先后向国内外发出七次预报,其精度与美国宇航局 JPL 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世界作彗木相撞预报的只此两家。

张家祥还主持建造近地天体望远镜和光学观测站,为保护地球安全作出新贡献。他带领项目组研制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井筹建新的观测站。经过两年的选址观测和专家论证,选定盱眙跑马山为站址,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天体力学观测基地,目前已成为国际近地天体联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1 年,为表彰其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成就,美国哈佛—史密松天文台将他们发现的国际编号为 4760 号的小行星命名为 " 家祥 " 星。

晚年,他更加关心天文科普事业发展,还在书法和古诗词文学领域很有造诣。" 仰望星空,勤奋探索。" 这是张家祥给南京天文爱好者协会的题词。

(图片来源 紫金山天文台科普部官微)

(编辑 陈海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