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科技创新缺什么?是基础研究。" 近日,深圳市政协六届六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深圳市政协委员、致公党深圳市委员会副主委、南山区政协副主席叶春提出,建立 " 合伙人制 " 科学专家队伍,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等措施,助力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
她建议,深圳应尽快编制《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 2020-2050》,汇聚国际国内智慧,创新规划编制方式,以两个十五年为时间跨度,布局深圳基础科学战略方向与实施路径。
同时,加大力度发挥市场作用引入科研资金。探索成立基金会、发展产权证券化或引入PPP形式,引导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组团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
" 深圳应探索科学中心数字化建设。" 她表示,要加快深圳数据立法,完善数据产权与隐私保护机制,设立数据海关,探索数据的跨境交换机制。同时,依托河套和前海地区建设数据自由港,汇聚科学大数据,为湾区科研工作者提供跨科学领域和区域边界的虚拟科研环境。
人才方面,她提议建立 " 合伙人制 " 科学专家队伍,探索建立科学家合作人制度,加快科研人员准入开放步伐,支持境外科学家在申报课题、创办机构等方面的市民待遇;鼓励国际化团队申请相应科研项目;制定国际化人才在深生活、就医、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及做好衔接工作。
区域合作方面,她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负责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源,搭建国际化科研合作网络,配备大科学装置、布局基础科学关键领域,统筹实验室和研发转化中心,研究和制定技术标准及成果推广应用,推进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接科研创新管理体系。
深圳晚报记者 马琳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