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舒越 / 文 施向辉 / 摄)1 月 12 日,随着历史、化学两门科目考完,江苏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简称 " 学考 ")落幕。本次 " 学考 " 最终成绩仅以 " 合格 "" 不合格 " 呈现。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两门试卷权威解读,快来看看吧。
历史
考到 " 澳门回归 ",创新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综合的能力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王东峰 高级教师
江苏省 2020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科目试卷立足 " 新课标、新高考、旧教材 " 的教学实际,把握学业质量的水平层级,考查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平实的叙事传递正能量。
依据课程标准,落实考试要求。作为合格性考试,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业质量水平 1、2 级为标准,兼顾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考点的分布、材料的选取、问题的设计等方面,科学合理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如第 2 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第 3 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张、第 4 题考查秦朝 " 三公 " 的职能等。试卷引导关注史学方法,如第 37 题,通过结论与史实相符的考查突出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总体来看,试题贯彻了基于 " 合格 " 的学业质量标准这一要求。
突出学科特色,凸显学科价值。试卷通过形式多样的材料创新试题情境,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学科知识综合的能力,如第 4、11 题的表格,第 7、17 题的地图、第 18、31 题的图片,第 34 题的漫画等。试卷体现了中外关联、古今贯通的原则,将现实问题自然渗透到历史事件中去,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历史感与时代感和谐统一,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价值。如第 22 题的文艺复兴的文化 " 向导 ",第 39 题中国百年外交等。
涵盖核心素养,指导教学评价。试卷立足合格性要求,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史料阅读、信息提取、规范表达、发散思维、学科整合等渠道,综合考查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第 3、6、19、28、30、33 题等,通过特定时空框架里的叙事得出结论。作为历史学习重要指导的唯物史观在试题中多次考查,如第 9 题王夫之的观点、第 24 题《权利法案》的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第 40 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等。试题还体现了史料实证精神,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如第 7 题从图文材料的相互印证中得出结论,第 38 题考查了 " 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 ",第 39 题考查了 " 选择、组织材料,从历史的角度来解决现实问题 " 等。第 8、13、18 题引用了江苏地方史材料,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坚持立德树人,彰显家国情怀。试卷在多方面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旨意,尤其注重历史学科特有的家国情怀。如第 1 题呈现 " 中国 " 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第 16 题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 19 题新中国政治建设中人民代表的广泛性,第 20 题将澳门回归 20 年与新中国成立联系起来,第 8、13、18 题引入江苏地方史料等,这些都指向 " 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使学生更加坚定 " 四个自信 "。第 39 题以大时序、小专题的方式,在当前的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的宏大视野里,聚焦百年中国外交与世界变局的相互激荡,发出 "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的中国声音,贡献 "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中国智慧,于史论结合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化学
考到 " 山东舰 ",试卷凸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南京市教研室 刘江田 正高级教师
试题以化学学科的最新科技成就、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化学史实、化学实验等为素材,通过情境的设计、知识的运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结构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特色和育人价值。如第 22 题的素材选自教材中的学生必做实验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激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奥秘;第 6 题以 " 实验室少量汞洒落后的处理 " 引导学生养成安全意识;第 12 题通过 " 汽车尾气净化反应 " 的条件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改善环境的意义;第 23~26 题通过 " 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 的考查,引导学生赞赏化学家在人类认识物质世界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试卷凸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试卷结构的调整和试题题型的创新,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 5 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如第 23~26 题用一个主题统领一组试题,使其在真实史料的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中关于 "Cl 与 S 非金属性的比较 "" 锂元素性质推测 ",体现了对 " 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 " 素养的考查;第 16 题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考查模式,强调从微粒视角认知一类物质反应的本质,体现了对 " 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 " 素养的考查;第 28 题中 " 制取 Ca ( NO3 ) 2•4H2O 的操作步骤 " 的考查,体现了 " 科学探究 " 素养的考查。
试卷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第 2 题的 " 废弃的塑料袋、纸张、橡胶制品 " 的考查关注了 " 垃圾分类 " 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建立 " 垃圾经过处理就是资源 " 的理念;第 7 题的 "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 "、第 10 题的 " 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第 18 题的 " 食醋中约含有 3%~5% 的乙酸 " 等,引导学生理解化学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联。试卷中还突出体现了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内容,如介绍中国国防建设新发展,第 1 题的 " 国产航母山东舰 " 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对新材料、新科技的支撑,第 29 题 "《唐本草》和《天工开物》等古籍记载中国很早就能焙烧绿矾制备铁红 ",介绍了我国在化学领域的贡献,引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试卷以高中化学学业水平的合格要求为准绳,所有内容均在必修 1 和必修 2 的范围内。选择题关注新课程各主题的内容的覆盖,非选择题重视对运用学科观念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较好落实了教、学、评的一体化。如第 29 题,以古代中西方对绿矾焙烧反应不同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根据资料和已有经验预测实验现象,遵循 " 绿色化学 " 思想,理解实验装置,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检验所得产物,定量分析物质转化,体现了考查学生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能力的要求。
(编辑 张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