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文 / 摄)天气放晴,却不能出门溜达,越宅越心慌,怎么办?每天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掺杂着各种谣言和误传。担心、恐慌、焦虑 …… 如何缓解?
1 月 27 日起,南京脑科医院的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正常运行(电话:025 — 83712977,服务时段:8:00 — 17:00)。医学心理科医护团队、精神心理专家放弃休息,轮流值班。大家会有哪些困惑?这些问题,你也有吗?1 月 29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当天值班的医生。
探访:市民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 求安慰 "
1 月 29 日上午,南京放晴,但大街上行人依旧不多。在南京脑科医院 8 号楼,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值班医生、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临床心理师徐静接了电话,对面传来一位男子的声音。
这名男子 32 岁,家庭幸福,有着不错的工作。最近他想起年少时遭受的一次不公正待遇,觉得很气愤。他会反反复复地想起,越想越生气。这让他不禁怀疑自己:" 我是不是生病了?" 徐静听他诉说完,首先安慰说:" 这确实很不公平,你生气没有错。" 接着,徐静又耐心地为他分析、疏导 ……
" 首先要肯定他,面对不公正待遇,产生愤怒的情绪,是正常的。" 徐静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至于这名男子想求证的,自己是否得病了,徐静建议他应该到专科医院就诊,隔着电话没法确诊。
徐静说,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一般只在工作日开放,这次破例在节假日开放,是为了在和大家一起战疫情。
热线开通 3 天,每天都有人打进来,大多是普通市民,很多问题和疫情相关: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感染,特别恐慌;觉得万一染上病毒,生了病,就全完了;还有求开解、求安慰的 ……" 下午又有一位市民打电话来,了解心理咨询有关的情况。其实,聊天中,我发现,该怎么防护,他都知道,只是想在心理上求个安慰。" 徐静说。
支招:压力之下,身体心理反应是正常现象
无论是确诊或疑似的患者,深入接触疫情的一线医护、救援人员,还是普通市民,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谁都有可能会害怕、恐慌、焦虑,心理防护不可或缺。怎么办?一起来看看专家支招——
问:在家 " 闭关 " 很难受,怎么办?
答:感到恐慌、无助、压抑、孤独,甚至引起生理上的反应,迟钝、茫然、注意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疲乏、食欲减退 …… 这些都是压力带来的,是正常现象。
反复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大家都这样;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定 " 生活作息时间表 ";通过网络、电话等保持与外界沟通,获取疾病信息和防护知识;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把平时没空读的书看了,多听听音乐。
不过,要注意,如果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或者言行紊乱、幻觉等,严重干扰了生活,就需要及时就诊了。
问:孩子很害怕,该怎么解释?
答:首先,家长要积极正向地看问题,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什么是传染性疾病,以及防控办法等。
孩子担心这个病好不了,怎么解释?家人的陪伴很重要,要调整作息,多点时间陪孩子。如果是幼儿,可以通过故事和绘本帮助孩子理解现在的情况;如果是学龄儿童,可以和孩子讨论他的情绪和感受,控制孩子浏览信息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科学的、权威发布的信息,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
问:一线救援人员如何自我调整?
答:工作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工作时间明显延长,救援物资缺乏,以及多重防护带来的各种不便,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一线救援人员,应当注意休息和饮食,及时疏泄情绪。遇到患者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言不逊,要理解,但不要以此来责备自己,增加心理压力。必要时,可以求助于专业心理人员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