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深深牵动着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心,随着疫情扩大,各地医护人员纷纷请战,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战 " 疫 "。在北大深圳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区,也有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她们用文字记录下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这战场上的工作百态。
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第一道防线
记录人:急诊科张佳佳
时间:1 月 26 日,年初七 地点:发热门诊
以往的春节期间,急诊是人声鼎沸的。今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曾经人潮涌动的莲花山公园空无一人,以往车水马龙的街道空空荡荡 ......
但是,在春节前及甚至在初二前院内发热门诊全天 24 小时值班之前,在急诊科就诊人数仍居高不下,高位时有 74 名患者候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笼罩下,人人害怕、忐忑 ...... 发热门诊 24 小时的开设,极大程度分流了高危患者,也缓解了急诊压力。
当值分诊班,首要之务便是交接钥匙,认真清点防护用品数量,这是我们的 " 军事重柜 "。因为物资紧张,我们每班做好交接,确保每一个 N95 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和每一件防护服,落到实处地,合理合规使用,不浪费,也让我们的每一个战友得到有力的保障。
预检分诊是 发热门诊的第一道防线。 我负责分诊台的工作,需要面对每个患者,细致询问接触史,排除高度疑似患者,分流指引到发热门诊;也亦有紧张、焦虑的市民自我怀疑,到了发热门诊被劝退回家好好休息,仍不死心,再次来到急诊科分诊台。我们需要耐心劝导安抚,告知患者,目前医院是发生交叉感染最危险的地方之一。经过充分告知利弊,一番劝导,患者才安心离去。
较之从前,候诊大厅冷清不少,但是抢救室却依然不平静。一些年迈重症的患者,合并症也较多,其中还不乏开通绿色通道患者,依然被急诊预检分诊后送入抢救区。
有些心脑血管的患者合并了发热,因为接触史不明确,又需要紧急救治,吸氧,监护,仍被留置在急诊科。为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抢救室合理安置患者。凡是治疗护理疑似的上了呼吸机的患者,急诊科的同事们穿着厚厚的隔离衣,戴着护目镜、密闭的 N95 口罩。每个工作人员面对疫情和忙碌都没有退缩,我看到每个人身上全是淋漓大汗、视野渐渐模糊,汗水与雾水布满眼罩,却一刻不停地干活,有的同事脸上鼻梁出现了深深的红印子 ……
也有动情的时刻。有不知名的患者,看着我们忙碌辛勤、连饭顾不上吃一口、连水来不及喝一口,偷偷送上一份香甜蛋糕。蛋糕上写着 " 白衣战士辛苦了,再忙也要按时吃饭 ",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患者送来的蛋糕
疑似患者取样:确保每一份送检样本不受影响
记录人:泌尿外科林洁芳(北大深医护理志愿队成员、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1 月 26 日,年初二 地点:发热门诊
日记内容:
来到发热门诊,我的工作是帮病人留咽拭子,然后送去进行核酸检测。留咽拭子是检测患者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检查,留取检测样本的时候,需要用无菌试纸在患者双咽侧扁桃体及咽后壁擦拭 3 次,然后留取标本。每次留取标本时,都容易会引起患者呕吐及咳嗽。其实,每次操作的时候,心里都会有点害怕,有点紧张,但是我还是小心翼翼,认真而坚定地做好每一个步骤,害怕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检测结果。
今天我接班的时候,疑似患者留观病房有 5 个留观的病人。3 号房有一位女患者有低热,干咳,乏力,肌肉酸痛,胸痛,来的时候体温是 38 ℃。患者一直比较紧张,不停询问着结果。5 号房是一家三口,有咽干、咽痛,三人做了胸部 CT 等待着结果。我们尽力给患者做好每一次护理,并安抚他们的情绪。
晚上 6 点钟左右,我开始感到又饿又渴,但是我不敢吃,不敢喝,怕脱了防护服后容易感染,更怕浪费防护服。现在全国的防护服都很紧张。晚上 9 点 20,2 号房的患者检验结果是阴性,真好,她可以回家了。但是,另外 4 名患者都确诊为阳性。是啊,病毒真的近在眼前。晚上 9 点 45 分,接到医生通知,需要转运一家三口去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战 " 疫 " 之下,他们能早日康复回家。刚回到发热门诊,电话又响了 …… 要继续收治 2 位发热的患者。
忙忙碌碌过后,回到家已经凌晨了。客厅还留着一盏灯,灯光微暖,女儿已经熟睡,桌上还有一杯热腾腾的茶,突然觉得一整天的疲惫已经不复存在了,有的是满满的力量和幸福。真希望,这种特殊时期,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种温暖幸福。
发热门诊留观区:护士需要扮演多种角色
记录人:肿瘤科缪淑娴(北大深医护理志愿队成员,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1 月 24 日,除夕 地点:发热门诊留观区
今天工作的场所是留观区。留观,即留下高度疑似 2019-nCoV 感染患者进一步待查。在狭小几乎密闭的区域内,留观区每个班次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时间约在 8 至 10 个小时。在这个时间段内,为了节约防护服,大家选择了不吃、不喝、不拉撒。
▲留观区工作图
疑似患者一人一居,被安置在不同的房间。整个应急点是一个一夜之间从 " 零 " 到 " 一 " 的存在,这些房间结构设计本不是为了 " 居住 "。每一个房间约 10 平米,床、椅子、桌子、柜子,没有其他。医院为患者提供了一日四餐;患者用尿壶、便盆解决二便问题。为了减少感染机会,没有安排护工,由护士实时收集每个房间排泄物及其余垃圾。
所有的患者都不是 " 有备而来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一个人过来就诊,被临时发现,然后收入留观。这意味着,除了承担着护士的角色,我们有时候还是患者的女儿,朋友,要照顾饮食起居,要抚平焦虑。封闭的空间,会放大所有的情绪,所以,安抚情绪,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
今天有转院的,有解除隔离的,有新收治的。一天下来,护目镜里全是一框的水,摘口罩时,护士每个人都嚎着喊 " 疼疼疼疼疼 ……",有同事压出了压疮。
今天,我也听到一个好消息,医院配备的最新的灭菌式消毒机到位了。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发热门诊治疗区:手口并用,治疗 +" 话疗"
记录人:肿瘤科缪淑娴(北大深医护理志愿队成员,支援发热门诊)
时间:1 月 25 日,年初一 地点:发热门诊治疗区
日记内容:
我今天不在留观区,在治疗区。负责血样采集、标本送检及相关事宜。
相比较留观区的 360° 全方位装备,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预检分诊区和坐诊区、治疗室的医护人员,就是一件蓝色隔离衣,一个口罩,一个护目镜——赤身肉搏。
雾气浓浓的护目镜、层层的乳胶手套,极大地影响了护理操作技术的发挥。很惭愧,我让两个患者被动 " 买一送一 ",挨了两针。我内心很内疚。
到底是新年呢,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气氛,让患者不那么紧张,我还是看情况和患者开启了 " 开玩笑 " 沟通方式:
" 哟,您这名字‘王维’啊,听说您作诗很厉害呢,来,今时今景,赋诗一首吧。" 患者竟然还腼腆笑了,告诉我他不是那个王维,却露出了笑容。
" 小伙子 18 岁啊,看来这份成人礼很特别啊 ……"
后来,我又接触了一位患者,她是中年女性。她告诉我,自己是武汉的。我听得很心酸,赶紧对她科普,希望她做好自我隔离和观察。
发热门诊护士长:有困难,就找我
记录人:护理部副主任 赖文娟
时间:1 月 30 日,年初六 地点:护理部
" 防护服库存已经告急,只有留观区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且一班只能用一套,我对不起大家了 ",1 月 28 日深夜,应急护理队微信群里的一条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紧急拨通了护士长刘爽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 …… 自发热门诊全面收治 " 新冠肺炎 " 患者以来,连续工作 48 小时没合眼的她没有掉眼泪;整个春节至今,没有见过两个孩子的她没有掉眼泪;而这一次,因为没有办法给奋战在一线的护士们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保护她的战友们,她流下了泪水 ……
生于 81 年的刘爽护士长,以综合评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深圳医院护理管理后备人才班,2015 年就任呼吸科护士长。身材颀长的她,给人的感觉是 " 人美话不多 "、一个字 " 稳 "。这一次的 " 新冠肺炎 ",呼吸发热门诊成为主战场。从场地清理、设备调配、人员排班、就诊流程、消毒隔离、转运交接,一条条,一件件,事无巨细,逐项清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发热门诊的接诊容纳能力扩展到最大范围。
▲刘爽护士长
不论你什么时候去到发热门诊,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每天中午和晚上,应急队的微信群里总是跳出她近乎唠叨的关心," 注意休息 "" 防感汤别忘了喝 "" 天冷了,多穿点 "" 医院买来羽绒服给大家,温暖牌的 "...... 面对发热门诊和护理应急队的护士们,她总是说:" 有困难,第一时间告诉我。" 为了保护年轻的护士,她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面,亲自为疑似患者采样检测。
今天,我仔细一算,自从发热门诊全面启动以来,她已经很久没有回过家,也没有见过两个儿子。今天,微信圈看到一张呼吸科李为副主任护师趴在桌子上休息的图,内心竟也不是滋味,她已经年过 50,主要负责协助护长管理发热门诊 , 累了趴着桌子休息一下。
突然的疫情,突建的团队,突发的指令,这群人,就是这样努力着 ……
▲累了趴桌子休息的李为副主任护师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田怀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