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韦启雯 崔玉艳 记者 蔡梦莹)2 月 7 日,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出征已经 5 天。现代快报记者连线了江苏医疗队的医疗副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莫敏博士。就在两天前,他和 3 位医生一起,冒着最高等级风险,轮流为危重病人插管给氧半小时。成功后,他们互相握手拥抱。他说:" 能把病人抢救过来,很有成就感。"
穿尿不湿 ,,12 小时超长 " 待机 "
2 月 2 日到达武汉后,经过一天的感控培训,以及穿脱防护服隔离衣的训练,2 月 4 日,120 名医护人员组成的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新开的病区是由心脏外科的普通病房改造成的 ICU 病房,收治的都是危重症的病人。" 莫敏告诉记者,在这里,江苏医疗队是主力,一共有 18 个医生驻守,还有北京医疗队 10 个医生。
△ 穿上防护服的莫敏
" 每次进入病区前就要全副武装起来,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厚厚的隔离服,套三层鞋套,戴五层手套,加上口罩、手套、护目镜 …… 所有的防护穿好需要一到两小时时间。上班时长不固定,有时 8 小时,有时 6 小时,加上穿脱防护服的时间,基本一天都要呆在医院里。" 莫敏说。
为节省物资,节约时间,这里的所有医护工作时(八小时以上)都是不吃不喝,垫上尿不湿,等工作结束后,脱掉一切防护才喝水吃东西。高强度、超长时间的 " 待机 ",莫敏的鼻梁、脸部常常被口罩压红。
△ 莫敏的鼻梁、脸部被口罩、护目镜压红
" 病房需要通风,不能开空调,所有的病房都开着窗户。尤其是晚上值班时,我们因为要穿防护服,里面不能套太多的衣服,出汗后常常觉得后背发凉。吃饭时间也很不固定,有的时候凌晨 3 点下班,就看看有没有剩下的盒饭,饭菜都是凉的,加热一下,能够吃饱肚子就好。"
虽然条件艰苦,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但莫敏说,他们都能努力克服,迎难而上,尽全力救治病人。
冒最高风险插管给氧成功后,医生们互相拥抱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 月 4 日第一天刚进病房时,第一个收治的病人,负责治疗的是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杜斌。" 他是全国重症医学领域的顶级大咖,我们看到他自己在为病人做插管,他这样教授级别的专家都身先士卒 ,管理病人亲力亲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推脱。"
△ 莫敏医生抢救休克的危重病人
33 张床位,几乎一天多的时间就全部收满了。2 月 5 日,一名患者来的时候,已经呼吸衰竭。莫敏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陈辉,以及 2 位北京医疗队的医生,一起帮忙给他做插管。" 这个病人是困难气道,插管很不顺利,一个麻醉科医生在做插管,其他医生轮流捏皮球,加压给氧,两三分钟就累得不行。" 他们就这样坚持了近半小时,维持病人生命体征。最后,病人插管成功,戴上呼吸机,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那一刻,他们互相握手致敬拥抱。莫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能把病人从生命垂危中抢救过来,很有成就感。
△ 8 小时收治了 11 名病人,8 位医生合影(右 4 为莫敏) 莫敏供图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治疗过程中给病人插管,冒的是最高等级风险。因为插管病人会呛咳,会有呼吸道的分泌物溅出,气溶胶容易被污染,感染的风险很大,如果防护不到位,很容易感染。但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莫敏说:" 病人的性命是第一位的。"
在同一天,8 小时内收治了 11 个病人,全部是病情危重的患者。经过团队协作治疗,他们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交接班之后,穿着防护服的 8 名医生特意合影留念。
问起去武汉一线驰援,心里害怕过吗,莫敏说:" 不害怕,但是会担心,担心家里人惦记!" 远在南京,莫敏有个五岁的儿子。每次电话报平安的时候,儿子都会问一句,"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莫敏说:" 也不跟他说太多,就说在外面出差,要待一阵子。"
(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其余均为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