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2-11
深晚荐书|《西中有东》:一部关于思想迷宫的卓越沉思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美国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家、列文森奖得主包华石的首部中文专著《西中有东》日前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

这是包华石聚十年研究之成果的又一力作。充分体现了包华石艺术史与思想史并重的独特研究路径,不仅论述逻辑完整,而且在方法上颇富新意,采用了跨语际、跨视觉分析。

《西中有东》讨论了平等公正的社会理想和组织设计在前工业时代的中国和英国的发展演变,并在此过程中,复原了中国的正义传统在 18 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有关社会公义的政治讨论和制度建设中扮演的隐藏角色。

全书以结构性分析为框架,创造性采用跨语际、跨视觉的研究方法,从人民的定义、社会身份平等、自然宇宙观、言论自由四方面着眼,具体分析了唐宋时期中国的政治讨论与制度建设,以及后世英国对中国材料的译介引述和对中国形象的褒贬讨论。

包华石使用了大量视觉材料,如欧洲肖像画、版画、印刷小册子和中国园林、山水画、石刻、扇面等。他认为某一时代视觉艺术的典型特征,意味着创作者和观看者双方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存在某种共识。

同时,包华石通过比对西方著作对中国文献的翻译引用与中国思想论著原文,譬如 18 世纪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翻译的宋代奏章,或凯夫翻译的《孟子》,为中西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确认了启蒙运动期间存在经翻译实现的智力交换,驳斥了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以及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的观点。

包华石广泛征引文献,反思启蒙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思想的误读,复原历史的趋同共存。他认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亦如同一文化内部的交流一样,是极度复杂精巧的过程。启蒙运动时期的智力交换,通过翻译过程调解、改造。因此,受 18 世纪启蒙运动影响形成的、作为现代社会建构基础的政治理念,不是西方独有的,中国也有相似的讨论。它们为中国和西方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共享。权利平等或言论自由等基本的社会价值,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非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

通过在比较视角下对所谓 " 西方价值 " 观念进行批判性分析,包华石表明,政体的差异是结构性的,而非文化性的。对于社会正义的追求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给予适合的历史土壤,理性的种子便可生根发芽。

包华石,著名汉学家、艺术史学者,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艺术与文化教授、前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中国艺术史和比较文化研究。同时供职于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并任英国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海外顾问。他的研究聚焦艺术在中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历史层面的表现及影响,关注个体力量和社会公义的艺术表达。著有《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政治表达》(获 1993 年列文森奖)、《纹样与人物:古典中国的装饰、社会与自我》(获 2008 年列文森奖);参与编著《观看亚洲艺术》《布莱克威尔中国艺术指南》等。

《西中有东:前工业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编

[ 美 ] 包华石 主讲 刘东 评议

王金凤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