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我叫 "E1 区 5 楼污染区手机 ",目前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房工作。大家还记得我吗?上次跟大家介绍了重症病房的基本情况。这次给大家讲一个 " 不能让一个患者饿着 " 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除了我的主人——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沈华,还有另外两位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袁受涛、黄刚。他们中可是卧虎藏龙哦!
——一部隔离病房的手机
△我的名字叫 E1 区 5 楼污染手机
我是一部手机,可能有很多人已经听说过我的不幸遭遇。命运多舛,我现在仍带着 "E1 区 5 楼污染区手机 " 的名字工作着,而新来的一个兄弟却成为了温柔护士的专宠。我呢,仍继续被那些粗犷的医师使用着。
经过一周的磨合,他们的工作似乎步入了正轨。他们终于搞明白那个没有家属、智力障碍病人的姓名;知道了所有病人的基础疾病用药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了病人胸部 CT 及新冠病毒核酸的复查;开展了血气分析、咽拭子取样等操作;应用隔离病房的电脑下达着准确的医嘱;书写了完整的病历。最关键的是,他们相互之间终于熟悉了,不用盯着对方防护服上的 " 艺术字 " 认名字了。
我传递的医嘱信息开始慢慢减少,而对病情的讨论信息开始渐渐增多。
经过观察,有个 25 床病人被频繁讨论,我仔细收集了他的资料:77 岁男性患者,因 " 咳嗽伴发热十余天 " 入院,先天性聋哑,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未吸氧 SpO2 在 80%,胸部 CT 提示双肺多云絮状、斑片状高密度影,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诊断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医疗队对这个患者进行了仔细分析,考虑缺氧导致消化道功能减退的可能,水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组长及队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25 床今天高钾高钠血症,已经给予处理,密切关注复查结果。"
"25 床营养不良,高渗脱水!可以适当补水!"
" 让病人自己多吃点,口服补液,送的吃的他不爱吃。"
" 开点肠内营养给他喝,有的味道还可以。"
" 实在不行,先放个胃管试试。"
" 明天尝试放一下鼻肠管,被他拔掉就算了!固定好一点也许能用几天!"
" 袁哥,我来配合你!"
"@E1 区 5 楼污染区手机 沈华:试着和 25 床病人沟通一下插胃管的情况,看看病人配合情况,我在找空肠营养管。"
……
他们终于决定实施 " 不让一个患者饿着 " 的计划,主要由三位副主任医师具体执行。这个阵容相对于置入一根鼻肠管来说有些豪华,但就所承受的风险及防护级别来说却又是那么合理,或许他们的名字应该被提及: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袁受涛、急诊科沈华,以及南京溧水区人民医院黄刚。
△沈华通过鼻肠管给患者注入温开水
通过网上的信息,我发现其中隐藏了一个高手。上面提到的袁受涛可是盲法鼻空肠管放置的推广专家,该技术曾获 2019 年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二等奖。简单来说,这项技术不借助器械,凭手感及经验,借助胃肠道蠕动将一根鼻肠管经鼻、食道、胃置入空肠中,全长近 100cm。听起来很酷哦,果然是卧虎藏龙的队伍!
△袁受涛主要操作(中),黄刚主任(右)及沈华(左)从旁协助
2 月 17 日上午十点,这个战斗小队进入了隔离病房,穿的像埃及法老一样的他们不知道还能不能呼吸,看着都憋气!辅助病人右侧卧位,两人安抚患者,主操手将导管经鼻腔送入胃部,后通过指腹感受导管传来的蠕动,缓慢推送, 终于将导管顺利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长度 100cm,判断导管在位,由护士妥善固定了管道。试着注入了 100ml 温开水,非常顺利。
结束时合影,我明显感到了他们呼吸急促、下肢似乎有轻微的抖动,难道是拍照的人手颤动了?确定置管成功后,他们匆匆离开隔离病房,背影显得是那么无力!
不能让一个病人饿着,多么朴素的愿望,却需要这些前行的勇士竭尽全力!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李鸣 通讯员 章琛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