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 感谢‘ 15+5 ’阅读计划,陪我度过这个漫长的假期,收获满满!"2 月 22 日,"15+5" 阅读计划完美收官,第 20 位领读名家、南京博物院院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龚良,与大家分享关于文物的独特见解,并且鼓励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以博物馆为第二课堂。
由江苏省教育厅、共青团江苏省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 + · ZAKER 南京承办,中国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支持举办的 "15 位名家名师 · 15 天阅读计划" 线上学习公益活动,因读者反响热烈,又有 5 位名家名师加盟,扩容为 "15+5"。
自 "15+5" 阅读计划上线以来,一直在全省许多大中小学生的班级群里持续刷屏,被各级教育部门转发,也获得了 " 学习强国 " 平台、新华社客户端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截至记者发稿,现代快报官方微博两大话题 #1400 万同学喊你来读书 #、#15 天阅读计划 # 已有 8906.3 万人次参与,现代快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ZAKER 南京客户端、现代快报网等网络平台累计参与总人次超 1 亿。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等疫情消散,"15+5" 阅读计划将迎来第二季。第二季的启幕仪式上,将邀请第一季的部分名家名师,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疫情过后,他们想去博物馆与文物对话
" 我去过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常州恐龙博物馆,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京博物院。"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4)班冯昱盛是个小博物馆迷,他告诉记者,南博里的许多文物都非常精美,让他惊叹于祖先的智慧。" 这些文物不仅记载着我国古人的创意与智慧,还传承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与文明。博物院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却让我记忆深刻,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文明让我倍感自豪,中华民族传承的勤劳智慧激励我努力学习。"
看了龚院长的《博物馆是最幸福的课堂》一文,冯昱盛坦言,发现自己还没有把南博逛透彻,很多龚院长想通过文物传递的故事还没有了解," 疫情期间,我已经有好长时间没去博物馆了。等到阳光明媚时,我一定要再去一次南博,逛个够。"
南京市大光路小学四(1)班李子墨也去过不少博物馆,"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中,我看到古人考试都是用毛笔写字,感觉好难。在南京地质博物馆中,我看到过高大的恐龙化石,真不知道要是人类生活在那个年代是多么恐怖!还有在南京博物院,我看到好多从各地挖出来的东西,爸爸说那都是古人用的东西,现在叫文物。" 李子墨非常赞同龚院长的观点,他一直把博物馆当做自己的第二课堂," 多种多样的文物,还原了当年的生活状况,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古代,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领读名家龚良鼓励青少年走进博物馆
看过《国家宝藏》的小伙伴们,一定对儒雅博学的龚良不陌生。2 月 22 日,领读名家龚良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博物馆是最幸福的课堂》。他认为,作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博物馆应该是一个让人们感到幸福、感到美的场所,让孩子们在享受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
" 博物馆是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博物馆的教材基于‘实物’,让文物‘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博物馆编写以展览为主的教材的方法。" 龚良告诉记者,让文物 " 活起来 ",就是不仅要让大家看到文物的表面,更要让文物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江苏地域文明的故事。" 同时,要让更多的文物体现出美的功能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也要让文物变成人们所喜爱的文化创意产品,更好地传递传统文化。"
虽然疫情当前,很多博物馆都已经闭馆,但是它们也纷纷开启了线上模式,南博也不例外。" 在闭馆期间,我们扩展了线上南博的服务内容,增加了南博的线上展览、线上教育活动,还有线上非遗演出和线上文创产品。虽然不能走进展厅,但是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展厅的内容,并且会有讲解人员、策展人员在线解读南博现有的展览。" 龚良表示,希望走进博物馆,可以成为同学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大家在博物馆中去感受历史、文明与艺术,去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超长假期该如何度过?龚良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些有兴趣的课外书都可以读,看看最近的社会新闻也是一种教育,新闻里传递出很多一线抗疫人员的正能量。" 同时,龚良也建议青少年尝试在家里做一名家庭成员,替爸爸妈妈分担一点家务活、学着自己做几道菜肴," 这也是学习,学习对生活的态度。"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张然 王玉秋晨
(编辑 王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