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朱代桂 记者 王晓宇)2 月 25 日中午 12 时许,一辆装满物资的私家车飞驰在去武汉协和医院的路上,车上坐着的是来自连云港市赣榆区的 90 后小伙宋明译。" 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资源源不断地发到这里,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负责搬运,运送物资的路上,我们一秒也不想多耽搁。" 每天十二三小时,装车、运送、卸车,这样 " 满负荷 " 的工作状态,宋明译已经持续干了 28 天。1 月 29 日大年初五,他和朋友驱车 1000 多公里,来到陌生的武汉,开始了这次 " 逆行记 "。
△宋明译(左一 ) 和其他志愿者在武汉一线
" 抗击疫情,能帮上忙就一定要去帮 "
1992 年出生的宋明译,老家在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八总社区,2011 年参军入伍,2013 年退伍回乡,和朋友相约到山东临沂做起了白酒销售的生意。生活中,宋明译经常参加一些公益事业,参加了汽车救援、洪涝灾害等应急救援服务。
春节期间,疫情突至,宋明译通过网络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当看到由于人手匮乏、大量物资无法及时送到医院时,他萌生了去武汉做志愿者的想法,还特意留意着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与申报渠道。
△当兵时的宋明译
"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国有难,召必回,战能胜。抗击疫情,能帮上忙就一定要去帮。" 宋明译和朋友卫源取得了联系,说了自己的想法。
说走就走,1 月 29 日正月初五下午 5 时许,宋明译和卫源简单收拾了两身换洗衣物,买了一箱泡面和矿泉水,各自与家人道别之后,开上私家车奔赴武汉抗击疫情一线。
披着夜色一路前行,1000 多公里的高速,两人开了十多个小时,中途仅在一个服务区短暂休息。到达武汉时,已是第二天上午 11 点。
" 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觉得特别值得 "
" 风月同天武汉加油 ",刚到武汉,宋明译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更改成了这个。从那一刻开始,他便与武汉紧密相连、共同进退。
△宋明译在武汉
到了武汉,片刻不敢耽搁,宋明译和卫源找到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当晚,他就在红十字会做了一夜的接线员。
2 月 1 日,得知武汉协和医院更缺人手,宋明译便来到医院物资调配处,负责接收、装卸各地的捐赠物资。每天,医院都会接收来自全国各地企业、个人以及海外捐赠的大量物资。
运送物资是随时待命,总是一趟接着一趟。" 志愿者微信群里随时都有提示,有时从早晨到晚上基本不间断。我从到的那天起,就不分昼夜,每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是常态。"
2 月 22 日天没亮,宋明译的志愿者微信群收到一则 " 尽快搬运爱心物资到达协和医院 " 的信息,他一骨碌起床,穿好防护服、口罩、手套,立即投入工作。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和 5 名志愿者完成 15 吨矿泉水、14000 瓶酒精、300 箱方便面的爱心物资搬运。" 虽然全国各地的捐赠物资不少,但毕竟是消耗品,每天都得补给。" 宋明译说。
装车、运送、卸车,宋明译说,像这样每天搬运和装卸的物资多到无法计算,小到口罩、消毒水、防护服、牛奶、矿泉水、方便面,大到水质过滤仪、垃圾桶、低温冷藏柜和各种医疗器械,搬到腰疼、走到脚痛都是常有的事情。
宋明译说," 这干的只是简单的体力活,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志愿者们在一起,大家都干的很起劲。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觉得特别值得。"
" 舍小家为大家,待疫情退去我再回乡 "
" 今天早上拉着协和医院的一个一线医生回家给孩子送奶粉,年前到现在都没能抱抱孩子,我听到一个母亲的无奈。提到医院,逐步好转的病情,我听到一个医生的喜悦!这就是国难当前,舍小家为大家!我为我能在一线和您并肩作战而感到骄傲!致敬陈海娟医生 ……"
这是 2 月 25 日宋明译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话。28 天来,在宋明译的朋友圈里,每天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宋明译在工作现场
宋明译告诉记者,来的时候有点激动,真正到了这儿刚开始还是有点怕," 毕竟是在疫情一线,但是看到一线的医护人员那样劳累和义无反顾,也就不怕了,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做的微乎其微,向他们学习致敬。"
辛苦劳作一天的宋明译,在武汉的灯光下回医院统一提供的酒店。回到酒店一番消毒后,他第一时间家人打了一个电话,报声平安。" 我妈支持,我爸开始有点不理解,我以‘每天汇报’为条件获得了‘通行证’。父母还是非常担心的,我是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状态,让他们知道我在这里做些什么。"
这位 "90 后 " 小伙子,为了守住更多人的岁月静好逆向而行,志愿者队里的武汉人常说他们 " 舍小家顾大家 "。 " 不管多么危险,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我没有工作单位,那我就做志愿者,共同去击退疫情。" 宋明译说:" 待疫情退去的时候,我再回家乡。"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