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地一巷的一户居民家门口,社区工作人员将居家隔离查验条小心揭开,放下帮忙买好的菜,拿走一袋垃圾;巷子深处,老党员志愿者仔细查看着卫生状况;村民、居民纷纷走上街头,穿起红马甲,为社区防疫尽一份力——南岭村,这个以人口流动性强、异质性强为显著特点的城中村社区,用全方位的基层动员,为超大移民城市下的城中村邻里关系构筑,探索出一种新的可能。
▲网格长王金花厚厚的防疫工作笔记。
南岭村网格长王金花有一个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投入防疫工作以来,每天的每一项任务进展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中。" 事情太多,就怕忘记。" 王金花负责的网格有居民 4000 多人,多少来自重点地区,多少返程可能经过,是否有家庭不具备居家医学观察条件,已经在居家医学观察的今天都需要哪些上门服务 ……" 每件事都记在本上,放在心里,做到实处。"
▲张育彪带队上门开展 " 三位一体 " 居家医学观察工作。
" 防疫期间是一个应急状态,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管是网格员、还是安全巡查员等等,对于各自负责片区的居民、商户等的情况,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说,邻里能够守望相助,首先要看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秩序、有依靠的社区中,这样才会有更多居民主动站出来参与社区的事务。
▲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向社区战疫一线捐赠一万个口罩。
在南岭村社区的疫情阻击战中,张育彪给自己的定位既是总指挥,也是 " 后勤部长 "。社区防控工作十分繁杂,在物资、人力调动等各个方面,难以马上解决的问题,他都叮嘱工作人员," 不要慌,有我‘兜底’。" 在社区疫情防控物资最紧张的时刻,从联系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捐赠一万个口罩,到把自己家的测温枪拿出来," 张书记一句‘我来想办法’,让我们踏实、有底气。" 负责社区防控物资筹措、调配的工作人员魏志伦说。
不仅是防疫物资,发动居民与邻为友、守望相助,更体现在张育彪为居家隔离居民送上门的一份份生活用品,给志愿者送上的一份份下午茶,是在几十个防疫工作群中,为每一位辛勤付出、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的鼓励与点赞。
一个月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奔忙着,将社区的关爱送到居家医学观察居民的身边。其中有社区发放给部分居民的慰问品,有居家隔离人员需要的食品、药品,有心理支持、情绪疏导,更有传递浓浓爱意的小小口罩。连日来,社区共为 30 多位解除医学观察,需要外出但没有口罩的居民提供了口罩。志愿者邓育芳、罗朝玲将自己家里的口罩 140 个拿来送给社区环卫工人和有需要的居民,网格员邱振权接到居民急需口罩的求助,把自己的口罩省下来,第一时间送给居民。
而在社区居民看来,正是有了社区的强大支持,才让自己有动力和勇气站在疫情防控的队伍中。" 没有什么担心的,社区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志愿者洪文菊说,当看到社区的党员干部和自己一起 " 把村守口 ",叮嘱大家做好防护,70 多岁的老党员都当志愿者巡查卫生," 能做志愿者,我很荣幸,充满了力量 "。
▲在南岭南路卡口值守的志愿者们。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南岭村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00 多名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坚守一线。从围合管理、隔离服务、减租帮扶到严格监督,助力企业平稳复工复产,一个月的连轴转,不仅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更用实际行动为社区居民参与战疫做出表率——
39 名党员带头,140 名房东响应,为 561 套由湖北租客承租的房屋减免租金超过 30 万元;70 多岁的老党员带队巡查,为优化社区环境尽一份力;60 余名村民志愿者日夜守护家园;居民志愿者自发利用休息时间值守卡口,连同社区义工团体,志愿服务人数超过 3000 多人次;热心企业、居民纷纷伸出援手,为需要的人员捐赠物资 …… 疫情之下,移民城市的 " 陌生人社会 " 在这个城中村演绎出守望相助的温情和力量。
" 每天进出社区,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值守。我既感动,也希望自己能为防控疫情、守护健康家园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复工后的第一个周末就报名值守卡口的居民杨耿真说,以后还要继续在社区做志愿者," 经历过这场疫情,更爱社区这个家了。"
深圳晚报记者 李剑南 通讯员 史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