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01
义务驻守街道观察点20多天,她回家不敢抱四岁的女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赵玲 记者 吕洁)" 我是党员,我还曾是医护人员,我不去,还有谁更适合去?" 在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吕琳已经驻守观察点 20 多天了,每天守着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人员,期间还出现两例核酸检验呈阳性的患者,她回家都没敢抱一下女儿。这项高风险的任务,她是自愿报名参与的。

△吕琳

疫情汹汹时她主动请缨," 我有经验所以我更适合 "

吕琳今年 40 岁,是迈皋桥街道人社所党支部副书记。不过,最近的她,倒更像是一名医务人员:她每天都泡在街道的抗疫一线——迈皋桥街道医学观察点。在这里,收纳了街道辖区内,与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 报名时没多想,去了后心里也有些慌。" 吕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2 月 5 日,街道征用了一处酒店,紧急组建了集中医学观察点。了解到人手紧缺,吕琳想到自己曾经做过多年的护士,就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人知道后,都很担忧,劝她:" 孩子才 4 岁,你身体也不好,怎么能去冒险呢?" 她却这样宽慰他们:" 那边正缺人,我又有一定的医护经验,怎么能不去呢?放心,我肯定没问题的。"

当天下午 5 点,吕琳赶到观察点时,只有一名护士在,而当晚这里就要收纳密接人员。从工作要用的登记文件、一次性雨衣、胶鞋、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到被隔离者的垃圾桶、体温计、一次性手套等日常用品 …… 吕琳和同伴奔忙了 3 个小时,当晚 8 点,陆续有人前来入住,吕琳和同伴做登记、引导、安顿等工作,每人一个房间。" 时间太紧了,有的密接人员都快到隔离房间了,我还在给他们门口的桶里套垃圾袋。" 就这样在吕琳和同伴的努力下,当晚 22 名密接人员都得到妥善安置。忙完回家时,已经是晚上 10 点多。

△吕琳在工作中

坚守 20 多天没请过一天假,她回家不敢抱女儿

从 2 月 5 号到现在,吕琳一直工作在观察点,没请过一天假。每天早上 8 点多到岗,常常忙到晚上 8 点钟才回家。她利用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辅助做好各类医疗护理工作,指导每日消杀。每天及时补充物资,做好保障工作,并及时上传下达,确保各种工作有序进行。对待被隔离的密接人员,她更是耐心呵护,及时与他们做好沟通。

迈皋桥街道医学观察点先后接收了 27 名密接人员。除了建立大群,吕琳与大部分人都加了好友,及时与他们沟通,因此每个密接人员的情况她都清楚掌握。" 有一个 30 周的孕妇和一位老人都有糖尿病,每顿饭食要确保少糖,吃粗粮馒头。"" 有位老奶奶 80 多岁了,眼睛看不清楚,需要格外照料 "……

观察点成立的第三天,是最紧张的一天。通过核酸检验,出现了两例阳性病人。这个消息引发了大家的惶恐。" 其实我心里也是有些害怕的,但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安抚好其他隔离人员的情绪。" 其中有一个 27 岁的小伙子,情绪格外激动。因为他的母亲就是被测出为核酸阳性的患者,而此前他的父亲已经因确诊住了院。母亲从观察点转到医院那天,小伙子情绪崩溃,在房间里大哭,声音传到了外面。" 这件事放在谁身上都难以接受。" 吕琳和同事给他做好心理疏导,每天留意打听他母亲的治疗状况,将病情平稳的消息告知他,慢慢地小伙子的态度积极起来,安稳度过了隔离期,离开的时候,他向隔离点表达了这些天对他无私照顾的感谢。

" 有一周心态很不好,晚上睡不着觉。" 吕琳告诉记者,由于四年前生宝宝落下病根,她的免疫系统出现了问题,需要常年吃药。她表面坚强,私下也担心自己是易感人群。回家都不敢跟女儿接触,更别说抱一抱了,总是一个人睡在书房。女儿远远看着妈妈不能亲近,就委屈地哭,家人哄他:" 妈妈身上有病毒,等病毒走了,就能抱你了。"

吕琳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彻底消除。" 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转干部,一名曾经的医务工作者,疫情当前,责无旁贷,我会坚持到最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