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02
疫情下的90后医护人员:坚毅中成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 所谓的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这句话火了。确实,从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 90 后的担当,看到了 " 孩子 " 的成长。

3 月 2 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四位奋战在武汉一线的 90 后医护人员。他们中,有出征武汉时孩子刚满 4 个月的 " 奶爸医生 ",有参与气管切开手术与死神抢人的护师,有为病房里的夫妻传递爱、觉得自己是小天使的护士,还有刚刚毕业一年就深入疫区中心的 98 年 " 萌新 "。他们身上,散发着 90 后的坚毅、锐气和乐观。

陈辉(1990 年出生),出征武汉时孩子刚满 4 个月

除夕夜,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陈辉,看到新闻里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他便第一时间向主任请战一线。出征前,陈辉的孩子才刚刚 4 个月。" 我是湖北仙桃人,看到家乡有难,我一定要去。而且,我学习的专业就是重症医学科,在救治患者方面有经验,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救助更多患者。" 陈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2 月 2 日,江苏省第 3 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抵达武汉,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医院一直是重症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在 ICU 里,陈辉经常要从死神的手里抢人,每天都要和时间赛跑。陈辉坦言,刚来的时候,患者多,很多人来的时候都已经没有了意识。病房一直处于收满的状态,工作强度非常大。他说:" 刚开始的时候上 6 个小时的班,不断的有病人过来,忙都忙不过来。"2 月 5 日下午 5 点到第二天凌晨 3 点,陈辉一夜之间接诊了 12 名重症患者。

除了高负荷运转,陈辉还要面临随时被感染的风险,心理压力非常大。" 但是,没有医生会说因为有风险,就不去治病救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有这风险就要做好防护。我心里也不会觉得恐惧,本身就是做这个的。"

据陈辉介绍,他刚上第一班的时候,医院接诊了一名 40 多岁的女患者,当时患者呼吸快停了,情况非常差。陈辉第一时间给患者上了无创呼吸机,病情才稍微稳定一点。到了凌晨,患者病情恶化,血氧值非常不稳定。陈辉又对其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情况非常紧急。" 因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护目镜,视力会受到影响。平常可能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急诊操作,这个时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陈辉告诉记者,救治了一个多小时,病人的情况终于有所好转。第二天,陈辉来查房的时候,看到患者虽然还在插管,但意识已经清醒,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他才放下心来。

随着驰援武汉的医疗队越来越多,陈辉也从楼上的病区换到了楼下的病区。在这里,患者的情况稍微好一些。除了日常救治,他也会不断安抚和鼓励患者,多了很多和患者沟通的时间。" 加油 "" 感谢 " 这些语言,每天都在病房里回荡。每当有患者出院,陈辉的心里都非常高兴,他也会和医疗队的队员给患者送鲜花、拍合照。

作为一名 "90" 后,在家乡需要的时候,看到全国的力量支援湖北,陈辉非常感动。武汉离仙桃只有 2 个小时的车程,但他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他告诉记者," 我虽然是湖北人,但是来武汉的机会很少,这次过来只看到了空荡的街。我想等到疫情过后,再来看看这座城市的样子。"

孟健(出生于 1991 年),在气管切开手术中与死神抢人

29 岁的孟健是江苏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今年是他工作的第 6 年。2 月 13 日,孟健出征武汉。刚来的时候,他还有些不习惯,因为工作强度大,自己又需要穿着防护服工作。一旦有紧急的情况,防护服里面的汗散发不掉,就会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

2 月 14 日下午 4 点,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孟健还记得,收治第一批病人时的场景。"2 个小时不到,整个病房都收满了。" 他回忆。作为第一批进病房的医护人员,在去往病房的路上,他心里想了很多," 一切都是未知的,我没接触过这类病人。所以会想病人的心理状态是怎样,是否会有过激反应。不过看到病人来了,我的心态就立刻稳住了。马上开始安排病人住下,再和他们沟通。"

2 月 27 日晚,孟健作为护师,配合参与了一例气管切开手术。据了解,气管切开手术在平时并不困难。但为新冠肺炎患者手术时,医护人员因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再加上沉甸甸的正压头套,行动很不方便。患者气管被切开的一瞬间,会有大量分泌物气溶胶喷出,这对医务人员来说,感染风险很大。

参与手术的前一天,孟健是夜班,凌晨 3 点才入睡。" 当时临时通知要加班,我就报名了。我主要是护理方面的工作,配合把药物、器材等所有东西准备好。其实还是有一定压力的,不过好在之前大家一起商量,做好了应急方案。"

孟健的妻子刘玲是南京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孟健出征的时候,妻子已经在南京市二院汤山院区的隔离病房工作了一周多,那里被称为南京版 " 火神山医院 "。家里的女儿才 16 个月大,交由老人照顾。3 月 1 日晚,孟健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女儿的视频,还说," 想念我的小女神。"

孟健告诉记者,妻子现在已经完成了任务,再隔离两周就可以回家了。他现在的心态也越来越平稳," 现在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我也更有信心了。" 孟健说,自己很想念家人,希望等疫情结束后,能带着他们出去走一走。" 来武汉我一点都不后悔,我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点结束。"

吉婷(1991 年出生),觉得自己是传递爱的小天使

在新闻里看到武汉的医护工作者那么辛苦,同为医护人员的吉婷决定报名支援武汉。吉婷是苏州市立医院康复科的一名护师,今年 29 岁。" 我是党员,我单身,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不是独生子女,我要报名来武汉。" 瞒着父母,2 月 9 日,吉婷来到了武汉,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参与救治工作。

到武汉后,适应力很强的吉婷和同事们相处得很好。除了治疗之外,她每天的工作还包括生活护理等。每天下班后,坐在回宾馆的车上,她还和小伙伴们一起闲聊病房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虽然工作完会很累,但吉婷总觉得在路上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在这里,她还遇见了好几个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医护人员,觉得很有缘分。

一次夜班的经历,让吉婷至今印象深刻。早上 7 点,正是吃早饭的时候,病房内 44 床的阿姨打铃,给了她燕麦片和牛奶,让她转交给 54 床的病人。54 床住着的是一位大叔,和阿姨两人都大约是五十多岁。大叔接过吉婷送来的东西,对她说," 麻烦你帮我转达一下,我很好,让她不要担心。" 吉婷回到 44 床时才知道他们两人是夫妻。

虽然只有几墙之隔,但是吉婷一下子感觉自己看见了爱情和美好。" 我们熬了一夜,其实很疲惫,但我知道他们是夫妻的那个瞬间,我觉得好有爱。作为传递人,我觉得自己身上好像也有了光环,像天使。"

乐观的吉婷也会有累的时候,有一天,她因为穿戴太急,护目镜没有调整好,压在了眉骨上。因为封闭严实,疼痛感无限放大,她又很担心调整会弄破防护服,就一直忍着。" 后来同事就提前让我出来了,脸上有很深很深的压痕,但休息休息就好了。" 虽然累,但吉婷说,病人对他们的体贴和感恩,让他们觉得一切的奋不顾身都是值得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吉婷会想家," 我以前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真正到了远方,我才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宝宝。妈妈年纪大了,喜欢胡思乱想,我都是在情绪特别好的时候,才给她打电话。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回家!要被投喂!"

韩旭东(1998 年出生),毕业一年就深入疫区中心

出生于 1998 年的韩旭东,今年才 22 岁,刚刚毕业一年的他,毅然报名来到武汉参与救治工作。刚来时,病区的阿姨得知他才 22 岁,亲切地跟他说:" 你跟我儿子一样大!"

韩旭东是南京中医院此次援助武汉医疗队里年龄最小的成员。年纪这么小,就深入疫区中心,怕不怕?" 怕,肯定怕!" 韩旭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即使怕,也非来不可," 没来之前,我看到很多逆行者、医疗工作者,都去武汉参加抗疫,我觉得是非常光荣的事情,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医务人员,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是职责所在,有一种使命感和荣誉感。而且,正是因为年龄小,我才需要以这次抗疫为契机,在工作上好好磨练自己。"

2 月 10 日,韩旭东抵达武汉。2 月 14 日,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他与医疗队一起进驻方舱,承担了值夜班的任务," 我一般值小夜班和大夜班,大夜班一般是凌晨 3 点到第二天早晨 9 点。" 虽然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韩旭东来到武汉之后还是吃了不少苦头," 第一天值夜班时,方舱医院里一共才收进来 5 个病人,到凌晨 5 点时,病人全睡着了,我跟另一个值班护士商量,每人轮流休息一小时,但 N95 口罩上的铁片压得鼻子非常疼,第二天一看,都已经一期压疮了,耳朵也被口罩勒得很疼,像刀割的一样。" 就这样,韩旭东与另一名护士一夜未眠,撑到了天亮。

但说起自己的工作,他还是轻描淡写地说:" 方舱医院里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以简单的治疗和生命检测为主,比如每 4 小时要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另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护理,这个可能比治疗更加重要。" 另外,作为中医院的护士,韩旭东还会在方舱里教患者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七星功," 这些功法可以增强免疫力,结合我们医疗队专家配制的中药方剂,对发热、咳嗽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他说。

韩旭东告诉记者,即便自己年龄很小,但有一位阿姨特别信任他,让他非常感动," 有个阿姨,学了我教的七星功,觉得效果特别棒。她觉得我打得不错,让我单独培训,她还加了我的微信,让我拍教学视频给她看,对于她的信任我很感激。而且,我觉得她心态特别积极向上,这对于病情好转有很大的好处。" 还有个阿姨跟他说:" 你们是来帮我们的,我很感恩。" 这些,都让韩旭东深受感动。

随着医疗队的护理,大花山方舱有不少患者陆续出院,韩旭东说:" 每天看新闻报道,看到治愈的人特别多,感染的越来越少,疑似的就几百人了,(对于打败疫情)信心很大。"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特派记者 王卫 于露 李楠 图片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