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04
疫情下反复洗手量体温……专家教你调节这些“强迫反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面对疫情,戴口罩,勤洗手成了常规防护,但有些人出现了 " 强迫反应 ",比如反复洗手、量体温、囤积口罩、网传药物 …… 有的甚至引发焦虑反应,扰乱了正常生活和学习。近日,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柳娜针对这一现象,撰写了相关内容,教你辨别强迫行为和情绪,并给出了应对方法。

△柳娜

" 疫 " 中强迫反应的背后往往受思维影响

柳娜介绍,强迫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迫行为,新冠肺炎的特殊疫情之下,居民需要戴口罩、勤洗手,有的人会出现清洗的次数较以前明显增加的情况,还有些人会出现严格要求家人遵循自己认可的一定流程来进行清洗、戴口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强迫行为反应,就是强迫清洗,并且出现一定的家庭顺应行为。

其次是强迫检查,有的人一早起床出现嗓子干痒、咳嗽,或者喷嚏的情况,在特殊的疫情之下会出现多次测体温检查,如果体温偏高,或者因为测量误差出现的错误显示,会惊慌失措。有的人会不断地手机重复刷屏,去看看今日疫情的报表,多少案例确诊?多少疑似病例?多少已经治愈?有的人每天控制不住要把手机拿在手上,停止不了刷屏确认相关信息。这种行为我们认为也有强迫倾向,这是一种不断重复的强迫确认。

在强迫行为中还有一种囤积行为,有人囤积口罩,囤积某种据报道有效的药物或者保健品,当听说醋酸可以消毒,便囤积食醋在家。也有的老年人在家囤积大量的衣物、报纸和药品,在丢弃时觉得弃之可惜,其实家里也是无处安放。

第二类是强迫思维,柳娜介绍,在强迫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强迫思维,即一些强迫想法,例如:大家正在上网课或者正在家中做家务,突然有个想法告诉自己 " 我进门时好像忘了洗手 "。大家会怎么反应呢?有的人会想 " 没洗再去洗洗吧 ",有的人会想 " 怎么办,我碰了很多东西,可能被污染了,我需要洗手还需要想想我都碰过什么,都需要清洗 ",有的人会想 " 完蛋了,我刚才吃了东西,一定会得病的 ",所以不同人会出现不同的想法反应。第一种想法,很多正常人都可能会出现,但后两者想法每天反复出现很多次,并且不断衍生,扰乱了正常生活和学习,这时候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另外一种是强迫怀疑,包括疑病。有的人一早上起床咳嗽一声,就开始判断和感受身体有什么其他的异样,好像能感受到一些头疼,有一些脖子酸胀,似乎有些胸闷,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了,殊不知在这样不断想下去的过程当中,引发了焦虑反应。有的人想自己今天得去医院看看,得去做病毒核酸测试,想自己是不是遇到了疑似病例或者感染患者。一系列的想法不断冒出来,无法制止,有的人就会去付诸行动,前往医院就诊反复检查,但是反复检查仍然难以缓解焦虑,从此陷入到不断的恶性循环当中。

还有一种强迫思维是头脑中浮现出一些画面,例如昨天在新闻中看到武汉疫情的报道,病房医生如何与重症患者治疗的画面,便挥之不去,反复回想,无法转移,开始不断担忧。还有的人会出现强迫相关情绪行为表现,例如回避行为,不能出门,网课迟到,作业拖沓。即使复工了也没法正常上班。还有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学会对比 警惕过度强迫反应

针对这些强迫反应,柳娜做出六项提醒,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过度强迫反应。第一,是正常人也会出现类似的闯入性思维,比如在吃饭时,突然想到 " 我们刚才洗手了么?" 这个想法突然进入大脑,自己会做出反应,好像没洗,那就洗洗再回到饭桌。如果回到饭桌,大家还不能停止这些想法,如果这类想法反复出现,自觉没有必要,但无法自控,无法停止,需要警惕。

其次,有的人会出现尝试忽视或者压抑这些想法,也就是反强迫,即当出现反复想法时总要想尽办法去控制它,压抑它。这就是痛苦和焦虑的来源之一,大家无法接受自己的闯入性想法,不断加工,分析,并认为需要尽快控制它,不让他再出现。

第三,要注意自己的痛苦感与焦虑情绪是否持续明显。

第四,强迫行为是强迫思维导致焦虑情绪之后的反应,大家可以试试可否通过付诸强迫行为去缓解强迫思维反复出现导致的焦虑情绪。

第五,强迫行为过于频繁,有几个衡量标准,一个是与周围人比较,周围的家人,复工后周围的同事,看看他们的清洗次数,看看他们是否这样囤积物品;第二是看这样的行为是否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我今天要上网课的没法及时上课了,要外出复工,八点钟上班,我九点还在洗手清洁,难以出门了。

第六,看看自己的社会功能是不是受到了影响,例如学生能否坚持学业,现在停课不停学,在家上网课,能否按照网课的要求完成,再例如复工的不同职业工作者能否坚持工作,还是只能宅在家中,觉得家中没有威胁,最为安全。

四个方面 应对 " 疫 " 中强迫反应

面对强迫反应,该如何应对?柳娜从行为、情绪、认知、躯体这四个方便提出建议。

第一,要做到行为改变,最容易改变的便是行为,行为上的调整。要规律生活作息,疫情之下很多人都宅在家里,维持原有的生活作息,合理安排日程非常重要。就像在假期一样,但也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作息表,对于孩子这一点也尤为重要;要适度身体锻炼,在日程表上填入身体锻炼,有氧运动能帮助大家降低焦虑水平,可以在家用一些锻炼软件和视频来辅助自己和孩子的适度运动,抓紧亲子时间和孩子一起享受运动时光,如果单身一人,就在家里备上一块垫子,做做简单的垫上运动,或者瑜伽,都是很好的选择。要安排娱乐活动,可以在日程安排上增加一些室内的娱乐活动,可以和孩子开展一些亲子娱乐活动,可以打开视频,开展一些亲子的运动或者瑜伽,可以玩卡牌、下棋或者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活动,和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一起阅读、书写或者让孩子能提议家人共同参与的娱乐活动;要减少信息过载,减少手机刷屏。在特殊疫情之下,有的人过分关注疫情数据和相关信息时,占用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接受的焦虑源,也就是应激源。从今天起,尝试着减少手机刷屏半小时,明天再减少 20 分钟,循序渐进;要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每个人都需要寻求连接,需要家庭的支持,社会的支持。每个家庭也需要互相支持,社区需要每个人的支持,在特殊疫情之下,大家也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情景,这种支持难能可贵。当出现焦虑情绪、强迫反应,可以向家人和信任的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这时候可能获得更多资源帮助到自己,说不定也可以帮到和你有共同感受的朋友与家人。

第二,要学会情绪调节,在疫情的应激状态下,大家会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慌、悲伤、愤怒、无助、抑郁等,这些情绪偶尔出现,并不持续,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时,大家可以接纳这部分正常的情绪反应,而不是与之对抗。通过接纳正常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会自然消退,而不是不断飙升,反而如果压抑和否认情绪,情绪反应会更为严重。当自己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难以自控,影响到家人和周围人时,需要寻求改变,必要时寻求心理专业资源。

第三,要进行认知调整,大家需要学习和了解疫情相关防护知识,遵守社区防护规章,有了准确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停留在不断的恐慌和猜忌当中。科学理性地看待新冠病毒肺炎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分享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需要接受风险,因为风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的抛弃风险。需要分担责任,而不是全能的认为什么都是自己负责。

第四,学会躯体应对,如果自己既往身体健康,检查没有发现异常,首先接纳躯体反应,适当减少对躯体症状的关注,而是关注当下,关注自己的呼吸,通过正念的身体扫描看看自己的躯体化症状如何加重,减轻和消退。

最后,柳娜建议,互联网医院和在线专业服务平台也是很好的选择,南京脑科医院心理热线开通了 24 小时服务,电话是 025-83712977,也可以通过南京 12320-5 接入此道热线。大家可以在网络上便捷的查询到当地的心理热线。当然还有一些权威发布的专业微信公众平台也可以作为大家关注的选择。

通讯员 徐晓蓉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梅书华 整理

(编辑 张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