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纪文景推出桑兵、关晓红主编的两本社科类新书《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和《" 教 " 与 " 育 " 的古今中外》。这两本书为 "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 系列丛书中的两本。《" 教 " 与 " 育 " 的古今中外》探讨了古今中外知识与制度转型;《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则借 " 国字号 " 事物,比如国医、国画、国语、国乐、国服等,讲述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考察形形色色国字号事物在近代中国的遭遇命运
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清季民初,变化即进化的观念逐渐流行,并影响后来研究者的思维。同时,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实现富强的影响刺激,也出现了反弹,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国学、国画、国语、国医、国术(技)、国乐、国服、国剧、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凸显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近年来,对于这些观念和事物的分别研究逐渐展开,一些领域的争议还在继续,有的则旧调重弹,花样翻新,甚至以讹传讹。其中关于近代国学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余方面,相对较少。当然,附和者多,隔义附会或断章取义的也不在少数。形形色色的国字号事物在近代中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遭遇命运,将所有国字号问题相互联系,并在整体观念下具体考察,可以得到更多且深的启示。
编者在前言中写道,近代中国各种国字号事物升降浮沉的坎坷命运及其中的某些戏剧性变化,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将变化等同于进化,或以为现在即现代的天经地义,乃至进化论的整体历史解释框架是否合理。进化论试图将整个人类历史纳入同一系统,且依照文明发达程度排列先后秩序,忽略历史的个别性不能强求一律,以及文化的多样性难以用单一尺度来裁量。在基本价值取向方面,摆脱进化论的影响,避免现代化的解释,呈现历史本来的复杂面相,不仅有助于自立于民族之林,而且可以改变国人的 " 世界 " 的观念。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进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
《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
桑兵 关晓红 主编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 教 " 与 " 育 " 的古今中外
《" 教 " 与 " 育 " 的古今中外》一书认为,教育可以探讨的主题甚多,就知识与制度转型而言,教育关涉分科教学与分科治学两面,同时教育自身也有一套制度体系。教育,据说语出《孟子 • 尽心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育,养子使作善也 "。" 教 " 与 " 育 " 分指不同意涵。
清末以前,传教士所译西书,偶有以 " 教育 " 为专有名词者,却没有能以近代教育观念完全涵盖指称的实事。今日通行的含义及用法,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汉语所推行,看似从汉文借鉴,实际上语义和指称均有不同。清季 " 教育 " 输入中国,开始专指西式教育,继而概称历代所有教与育的相关行事。近代以来通行的各种教育史,清季以前部分,基本是用后出外来的观念间架编排组织而成,格义附会者固多,形似而实不同之事亦复不少,其间的问题又不仅似是而非那么简单,最严重的是,适了 " 教育 " 这只外来之履,削了中国历史文化 " 教 " 与 " 育 " 的本意之足。
所以,在认定西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之学的时趋下,由分科教学培养起来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所使用的语言概念、知识系统与前人全然不同,他们自以为可以和世界沟通,却越来越失去理解自己先人言行的能力。他们只能透过西洋镜的色彩和曲折,来审视本国的历史文化。这样的理解,无疑包含着多少的误解和曲解。
桑兵,河北威县人,生于广西桂林,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清代以来的学术与思想、近代中日关系史、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等。
关晓红,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广东文史馆馆员,著有《晚清学部研究》《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从幕府到职官 :清季外官制的转型与困扰》《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目前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与近代政治制度等。
《" 教 " 与 " 育 " 的古今中外》
桑兵 关晓红 主编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