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书,都通往我们看世界的路。
——
第 2051 期
- 欢迎收听 -
(点击音频,聆听故事)
制作人:周梁一歌(晓峰)
1
汪曾祺和戏曲结缘,还与家庭的文化氛围有关。他的大伯父有一架保存得很好的留声机,和一柜子同样保存得很好的唱片。就是在大伯父那里,他听过程砚秋的《金锁记》、杨小楼的《林冲夜奔》,初步领略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京剧韵味。
稍稍长大以后,汪曾祺随着他那多才多艺的父亲学唱戏,通常是父亲跟着留声机拉二胡,汪曾祺则跟着二胡唱。唱小生,唱须生,唱青衣,更多的是学唱青衣,唱《坐宫》《汾河湾》《霸王别姬》……
由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年级,汪曾祺都唱。西南联大同学中有一些票友,他们常在宿舍里拉胡琴,唱戏。大学二年级以后,汪曾祺的兴趣又转向了昆曲,不仅参加了曲社,学了几出昆曲,还酷爱吹箫。汪曾祺常在月白风清之夜,坐在西南联大“昆中北院”的一棵大槐树下,槐树根暴出地面,他坐在槐树根上,独自吹箫,直至深夜,仍乐不思归。
回忆起这一切,汪曾祺对王亚平的建议充满自信,内心涌起一股戏剧创作的冲动。从古典名著中选择有关内容改编,这确实是一个好主意。选什么好呢?当时,北京市正在酝酿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逝世 200 周年的活动。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从他的心中掠过:就把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这一节改编成京剧吧。
目标明确,加之年轻劲足,汪曾祺连着开了几个夜车,不到半个月,终于创作出他平生第一个戏剧剧本 —— 十三场的《范进中举》。
2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通过范进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和抨击了八股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士子的毒害。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喜剧性情节,深刻地反映出八股科举制度下士子的病态心理,而范进功成名就后的矫情虚伪、装腔作势,则显示了人性扭曲后穷酸文人的卑劣嘴脸。汪曾祺在将这一典型人物的典型经历改编成戏剧时,重点写他中举前的穷困潦倒、受尽歧视,和他中举后的喜极而疯,舍弃了原著中关于范进功成名就后的矫情虚伪的描写,这不仅适应了戏剧创作要集中精练的要求,而且还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士子的迫害与摧残。应该说,从选材上看,汪曾祺作这样的裁剪取舍是颇有见地的。
《范进中举》虽是汪曾祺戏剧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剧作,但已经显示出他的大胆探索精神,主要表现在他尝试着把现代思想和某些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引入当代京剧。他认为中国古代戏曲本来就和西方的现代派有某些相通之处,特别是中国戏曲的戏剧观和布莱希特以后各流派戏剧观比较接近。在中国古代戏曲如《南天门》《乾坤福寿镜》《一匹布》等剧目中,就有一些类似西方现代派的手法,只是发挥得不够充分。
汪曾祺在创作京剧《范进中举》时,有意想让西方现代派表现手法得到更多的发挥。他在这出戏的最后一场,一反常规地加入了对范进发疯后心理状态的描写,写他从小读书、逃学、应试、不中、被奚落,直到中了举、做了主考、考别人时的种种心态。这样的心理描写,在传统京剧中是很少见的。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心理描述,小说中只是一笔带过,而在戏剧中,汪曾祺则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将其大大地发挥了一番。范进唱道:我这个主考最公道,订下章程有一条:年未满十五,一概都不要,本道不取嘴上无毛 ……
3
除了心理描写,从小说到戏剧,汪曾祺在增加、改动和调整三个方面作了创造性的努力。
增加。最明显的是角色的增加。剧本除了保持原著的几个主要人物,又增加了配角多人。如秀才费学礼、贾知书和卜修文,无名无姓的门官、店家、艄公、樵夫等小角色。这既是艺术样式、剧情改变的需要,更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思考。且看增加的三个秀才:废学礼,假知书,不修文,作者通过这三个角色表达了对旧式考试制度的否定,和对这种制度下所招纳的“贤士”的讽刺。那些无名角色的增加,则是汪曾祺平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改动。乍看之下,戏剧和小说的情节大致相同,细看之后,便会发现,其实改动甚多。一是因为人物的增多而改动;二是作者觉得,有些地方,非改动不足以揭示他深思后深掘出来的深刻思想。如第十二场“发疯”中对报子的话的改动。打一巴掌使范进清醒,这个主意确实是报子所出,但他说的一番话却是原著中没有的。
范进中举以后,他因几十年的科举路走得筋疲力尽,神经已经非常脆弱的他终于彻底崩溃了,疯了!汪曾祺让戏中的报子提出打范进一个巴掌的建议后,接着说:“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百试百验。我见过好几个疯举人,都是这么治好的。”略作思考,便会发现,汪曾祺的这一改动,顿使作品的揭露和讽刺意味急剧增加了好多好多!他将原著中的范进的发疯,由个别性上升到了普遍性,从而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性揭露得更加深刻。
- 来 源 -
《草木人生:汪曾祺传》第三章节选
- 主 播 -
刘聪建
江苏万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企业发展中心总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