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4-07
深晚报道 | 中国银联发布2019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中国银联发布《2019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与您共同探寻在过去的一年里移动支付领域有哪些新趋势、新变化,新风险,作为一名普通金融消费者又该如何在使用移动支付时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根据中国银联风险安全专家分析,2019 年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移动支付使用持续活跃,平均使用频次与消费金额双增长;二是移动支付已成为普惠金融重要载体,伴随移动支付便民工程下沉,获得县乡居民,小微业主青睐;三是金融科技助力提升便捷与安全,生物识别等新型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密码验证方式共同守护安全;四是公众安全意识有所提升,发生损失人群占比下降。

便民支付场景建设惠及日常生活

调查显示,2019 年移动支付用户使用频次继续上升,日均使用逾 3 次。从人群看,自主创业者、私营业主、个体户、网店店主等小微业主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他人,近三成日均使用超过 5 次。同时,移动支付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退休人员、家庭主妇、农民、工人等群体,在公共缴费、超商便利、菜场生鲜等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方式消费占比过半。从场景看,交通出行成为 2019 年移动支付最活跃的场景,全国 32 城地铁、逾 1600 城公交受理银联移动支付,全国 200 多城的逾 10000 家停车场开通银联无感支付,移动支付与我们 " 行 " 影不离。

金融科技成就支付安全新体验

支付产品中身份验证、风险提示、账户安全管控功能、转账信息核验、赔付保证等安全措施持续优化,获得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可。受访消费者普遍认为,生物识别验证、转账账户信息核验等措施使支付安全更有保障。 60、70 后等群体希望在支付及交易过程中多一些安全提示。

传统电信网络诈骗发生率下降

随着金融知识普及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的深入推进,与 2018 年相比受访者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升。2019 年网络诈骗情况出现好转迹象,数据显示 51% 的消费者曾经遇到过网络诈骗,相比 2018 年下降了 16%,发生损失的人群占比为 23%,较 2018 年下降 26 个百分点。

三大使用不良使用习惯易造成损失

受访消费者存在不良使用习惯的比例与 2018 年持平。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使用不良习惯仍然为:更换新手机时,不解绑银行卡或删除存留的敏感信息(24%);直接删除带支付功能 APP,不解除银行卡绑定(23%);带有优惠信息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描(20%)。同时,在非法的贷款、外汇、期货等平台泄露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个人敏感信息也是导致消费者发生损失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存在不良行为的受访人群的损失比较习惯良好的受访人群损失比高出了 2.7 倍之多。在所有不良行为习惯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消费者受诈骗的比例最高。同时,遭受大额损失的比例也最高,为所有不良习惯中受损人群比例、受损金额之首。此外,在未婚男性、大专及以下、工人、学生、私营业主 / 个体户等群体中有参与网络赌博行为的人群占比也相对较高。

移动支付安全意识普遍提升

2019 年,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普遍提升,损失化解渠道更为多元。主动向银行挂失、拨打 110 已是主要挽损方式,同时保险赔偿也成为弥补欺诈损失的重要来源。值得关注的是,女性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比例达到近 1/4,较男性高出 5 个百分点。家庭主妇、退休人员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比例也高于平均水平。

本次调查由中国银联与 17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18 家支付机构联合开展,筛选有效问卷约 6.2 万份,约七成被访者集中在 25 岁至 45 岁。样本覆盖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山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高度还原移动支付人群现状,力求准确、真实反映中国移动支付人群的支付行为及安全意识,为持卡人与相关产业各方带来支付安全领域的趋势指引。

深圳晚报记者 陈素慧

相关标签

移动支付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