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人,一支特殊的急救先锋队。抢救、转运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及普通病人 …… 他们驾乘着 " 生命方舟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逆行,为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
某天凌晨三点,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院前值班医生刘海平收到任务指令," 今晚院前值班人员,请马上到急诊科门前集合,准备执行任务 "。这已是疫情发生以来非常熟悉的场景。与往日不同,刘海平的语调异常严肃:" 今晚是转运高度疑似感染患者,为确保安全,请大家再次检查防护装备!到达现场后大家要再次相互检查,确认防护安全后再接诊患者 "。平日里内敛含蓄的刘海平 " 婆婆妈妈 " 地一遍遍交代注意事项,并逐一检查了防护装备。" 我们必须做好防护,才能更长久地战斗在一线;我们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除夕回院,24 小时守夜过年
1 月 24 日除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万家团圆的日子添了沉重和紧迫。当天中午,接到支援命令的刘海平匆匆吃了几口午饭,和家人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孤身赶回医院待命。对于疫情,那时他尚不熟悉," 作为院前急救人,那里肯定有需要我的病人,这便是最深沉的牵挂 "。
120 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都是 24 小时待命,许多时候是接到急救调度,上救护车、转运患者,刚回到救护车上,又接到新的指令,再次出车投入战斗。现在一趟转运需要耗时 2 个多小时,经常是隔离衣内的内衣被汗水湿透还未干,就匆匆忙忙需要去转下一个病人,深夜里只能转运间隙在车上休息片刻,随时待命下一趟出车任务。有时通宵达旦地出车接患者,快承受不住时,刘海平会安慰其他同事:" 把患者安全地接到医院急诊,哪怕多抢回患者的一分一秒,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必须完成 "。他那笃实坚定的态度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搬进 " 新家 ", 医者父亲的爱
刘海平的家离医院不远,家中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大的八岁,小的三岁,正是对父母依赖的年纪,天天在家问妈妈 " 爸爸去哪了?" 妻子也担心他,毕竟他和病毒只隔着一件防护服,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救护车上,近距离接触更多可能潜在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存在被感染的几率。
为能安心工作,刘海平决定暂时从家里搬出来住,当时外面已经不好租房子,他便在医院申请了一个堆放杂物的铁皮库房作为临时居住地,十余平方米的库房堆满了杂物。他简单收拾了一块空位就成了睡觉的地方,简易的床铺,简单的生活用品,2 月 1 日刘海平搬进了 " 新家 ",开始了吃住都在医院的生活。
" 这样会让我工作更方便,院前没事的时候我还可以去急诊科帮帮忙。我不怕感染但我真的不想传染给我的妻子和孩子,那样我没有办法原谅自己 ",刘海平坦言," 刚开始住还是有点不习惯,没有了家的温暖,每次在救护车路过家附近的区域时,真的很想等送完这一个患者,回去脱掉隔离衣就回家,好好看看妻子并抱抱两个宝贝。但冷静下来又决定留守在医院,我要保护我的家人,也想帮助更多患者。谁知,这一蹲守就是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家人。"
结伴同行,征战移动 " 红区 "
作为医院的前哨,院前急救是抢救、治疗、预防、宣教的第一线。面对新型冠状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和刘海平一样的院前急救人员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有一场硬仗需要打。春节前夕大家默默退掉了回家的车票,取消了春节的家庭计划,毫不犹豫地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因为物资紧张,为节约防护用品,大家每次出诊回来,车辆、人员消毒后尽量不换服装;穿着防护服坐在救护车里小憩,等下一个出诊任务来,这样又可以节省一套防护服。由于接诊任务剧增,许多时候都是完成接诊任务后,错过饭点已成为常态,只有吃方便面或是饼干等简单地应付一顿。
" 我们院前急救个个都是好样的,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整个横岗范围内的所有疑似病例几乎都是由我们转运的 "。刘海平自豪地说道。截至 4 月 9 日,急诊接诊 8587 人,120 出诊 589 次,120 转送发热病人 181 人次,行驶里程达 1.6 万多公里,及时、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急救任务。
深圳晚报记者 高向荣 通讯员 陈聚祥 毕峻华 编辑 李剑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