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 2020-04-13
暮鼓晨钟,南京的钟楼在哪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在中国古代,钟楼和鼓楼不仅是报时预警的工具,而且兼具政治象征、军事指挥等功能。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功能,钟鼓楼往往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甚至中心。

南京现存的鼓楼,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600 多年来一直是南京的地标建筑。鼓楼所处的位置,原本位于一处高岗之上,这处高岗还因为鼓楼而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地名——鼓楼岗。

今天的鼓楼

鼓楼旧影

20 世纪初的鼓楼

如今,鼓楼岗几乎已经随着现代化城建被推平,但如果从空中俯瞰,鼓楼还是十分显眼,圆形的鼓楼公园,就像一颗巨大的珠子镶嵌在北京西路的东端。

600 多年来,由于城市发展,鼓楼周围的地理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鼓楼依旧是南京的地标性建筑,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地名:鼓楼公园、鼓楼车站、鼓楼东街、鼓楼医院、鼓楼区 ……

鼓楼还在,可是钟楼呢?大多数南京人能联想起来的,大概就是鼓楼东北方向不远处的 " 大钟亭 " 了。

大钟亭位于中央路东侧,距离鼓楼的直线距离只有两百多米。资料记载,大钟亭高 14.5 米,周围有 6 根铁质亭柱,其中 4 根对铸 " 金陵机器局造 " 和 " 江宁布政使许建 " 铭文。柱上悬六角交叉铁梁,巨钟就悬挂其下。大钟用紫铜铸成,高 3.56 米,口径 2.3 米,重约 2 万 3 千公斤。顶部一周装饰有莲瓣纹,提梁上有云纹和波浪纹,钟上铭文为 " 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九月吉日铸 "。

由于大钟亭靠近鼓楼,并且外观也是古色古香,因此这里常被误认为是和鼓楼同龄的钟楼。

实际上,大钟亭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仔细推算起来,比鼓楼小整整 507 岁。钟亭铁柱上的铭文 " 江宁布政使许建 " 正是大钟亭的身世写照。铭文中的 " 许 " 指的是光绪年间的江宁布政使许振祎,正是他命人建造了大钟亭。

大钟亭虽然建造于清光绪年间,不过亭内的巨钟却是明代的。

今天的大钟亭

大钟亭旧影

资料记载,大钟亭所在的位置,距明代铸钟厂很近,许振祎担任江宁布政使时,命人将原先铸钟厂内的巨钟 " 筑亭覆之 "。

关于这口巨钟,民间还有一个惊悚的传说。明初,朱元璋命康茂才铸钟,钟久铸不成,眼看最后的限期将到,康茂才的三个女儿为使父亲免遭杀身之祸,毅然舍身跃入沸腾的熔液之中。顿时火焰万丈,铜液很快凝固,大钟终于铸成。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当初铸造巨钟的艰辛,可见一斑。

显然," 大钟亭 " 并不是钟楼。那么,明代南京到底有没有建钟楼?

答案是,建了。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 年),南京不仅建造了鼓楼,还建造了钟楼。

之后的洪武十七年(1384 年)、永乐十八年(1420 年),在西安和北京也先后修建了钟楼鼓楼,并且都按照国都的规制修建。

因为种种原因,明朝后来并没有迁都西安而是迁都到了北京。但西安、北京的钟鼓楼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明代洪武年间纂修的《洪武京城图志》清楚记载了钟楼的位置," 钟楼在鼓楼西 "。

图志所附的《楼馆图》清楚地展示,钟楼在鼓楼以西,钟楼有两层,每层都开有一个门洞;鼓楼也有两层,一层开有三个门洞,二层则是阁楼。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陈沂撰有《金陵世纪》一书,书中对钟楼的雄壮瑰丽予以高度赞扬," 钟楼,在鼓楼之西,皆极其壮丽雄伟,为京师之首观也。"

" 壮丽雄伟 " 的钟楼自从洪武十五年 ( 1382 年 ) 始建后,先后于宣德八年 ( 1433 年 ) 十月、正统五年 ( 1440 年 ) 十二月、正统七年 ( 1442 年 ) 七月三次重修。

《南都察院志》记载,最初钟楼内仅有一口悬鸣钟,后来楼前又添立钟,洪武二十五年 ( 1392 年 ) ,在距离钟楼不远的府军后卫岗又铸了一口卧钟。

钟楼鼓楼建好之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明代一度实行晨暮撞击钟鼓的条例,并有钟鸣漏尽 , 城门关闭、禁夜不许街上行人等规定,违者要受惩处。

可惜的是,明初建成的钟楼和鼓楼,到了明末已经严重损毁。清康熙年间,象征前朝威严的钟楼终于倒塌。

相比钟楼,鼓楼的命运则好得多。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康熙南巡至南京,登上鼓楼观景,并谕旨告诫南京地方官员清廉秉公。

王翚 《康熙南巡图(局部)》

次年,两江总督命人将康熙 " 御诫 " 刻在碑上,安置在鼓楼。因为安放御碑,鼓楼一度改名为碑楼,但南京民间一直习惯称其为鼓楼。也许是托了御碑福,在后来的岁月里,鼓楼一直得到保护,并被多次修缮。

钟楼自康熙年间倒塌之后,渐渐湮灭不为人知。

晚清,南京迎来了从西方远道而来的摄影师,他们用现代的摄影技术留下了古城南京的丽影,其中有以鼓楼为主角的,也有以大钟亭为主角的。

遗憾的是,此时已经湮灭的钟楼,自然无缘进入镜头,后人也就无缘目睹它的真容,甚至就连它的确切位置,也没有人能说清了。

1972 年,在南大北园考古发掘的明代钟楼大柱础

上世纪 70 年代,在南京大学北园的一次考古活动中,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重达 5 吨的明代大石柱础。这里位于鼓楼以西,且距离鼓楼仅有百余米,主持这次发掘的蒋赞初先生等人根据实地考古和文献资料分析,这根石柱础应是明代钟楼遗迹,并判断这里就是明代钟楼旧址。

在消失两百多年后,钟楼终于以另外一种姿态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在鼓楼公园以南,北京西路和天津路交叉路口的西侧,是北京西路 1 号大院。曾经的钟楼,就位于这里。

文 |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白雁

图 | 部分来自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赵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