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岑)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是病例确诊的关键环节。从事这项工作的疾控人员也被称为战 " 疫 " 的 " 隐形战士 "。得知湖北新增疑似病例过多,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告急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科员陈强主动请命,出征黄石。作为江苏援黄石应急检验队中最年轻的队员,1992 年出生的陈强承担起最苦最累的活儿,和团队创下全国 17 支省级应急检验队单日检测工作量的最高纪录。撤离前,他和同事还留下 4 份技术指南,让 " 江苏经验 " 在黄石落地生根。
△陈强
每一次核酸提取都相当于病人在你面前咳嗽
在寒冬的实验室开冷气工作是怎样的一种体验?陈强会告诉你,汗如雨下。
2 月 1 日凌晨,三次请缨的陈强和江苏省疾控中心的 5 名同事一起抵达黄石,立刻就投入了紧张的战斗。从最开始的收样登记,到最后的出具检测报告,陈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核酸检测需要十个步骤。其中最危险的是 " 核酸提取 " 一步。因为需要直接和病毒打交道,他们必须按照 " 三级防护 " 的要求,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 N95 口罩、护目面屏,再套上鞋套和两层医用乳胶手套,在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操作。
△在实验室进行试剂配制(左)
" 这个环节需要打开病毒样本,开盖加样。每打开一次盖子,都容易形成气溶胶,相当于病人在你面前咳嗽。" 他举了个例子,这就好比拧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开盖后,样本也会喷出气雾,如果污染到其它样本或者手套,就会造成安全隐患。" 所以这个步骤我们一定会用 0.5 倍速的慢动作去完成,要特别小心。" 他表示,由于穿着防护装备,手部灵敏度会下降,相当于穿着棉手套去绣花,既难受又麻烦,还有随时被扎到手的风险,难度很大。
穿得太厚,护目镜容易起雾,所以实验室必须开着冷气。陈强常常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每次下班时都浑身湿透。" 穿防护服时,热得浑身是汗;脱下防护服,又立刻受到冷气的暴击,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 不过,陈强说,那时候也顾不上辛苦和害怕,一心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精准地检测好每一份样本,为患者赢得更多的确诊和救治时间。
采样时病人的唾沫喷到护目面屏上
由于当地人手紧张,陈强往往在实验室完成检测后,又片刻不歇地前往乡镇卫生院以及集中隔离点进行咽拭子采样和样本运输工作。在黄石有色医院,一位 60 多岁的奶奶让他最难忘。
△陈强为病患进行咽拭子采样
咽拭子采样需要深入咽部,往往会引发患者的恶心和咳嗽反射。" 这位奶奶就属于比较敏感的。当时我到病房给她采样,刚伸进喉咙,她就忍不住咳嗽。因为正对着我的脸,唾沫全喷到了我的护目面屏上。我都能看到,面屏上的唾沫在往下淌。" 陈强回忆,当时情况比较危险,他紧急处理后,奶奶也觉得非常不好意思,一边流泪一边道歉。
而让陈强触动的是,隔了几天再给奶奶采样时,她一眼就认出了他。" 印象特别深刻,因为这次采样,奶奶一直强忍着没咳嗽。采样结束,她的嘴还张着。一直到确认可以了,她才转身对着痰盂咳嗽。" 陈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奶奶当时的样子特别可爱,就像小朋友要家长表扬的样子。" 因为奶奶知道自己是确诊病人,很担心给别人带来麻烦。在这次疫情中,不管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战胜病毒,我觉得非常感动。"
编纂 4 份技术指南,让 " 江苏经验 " 在黄石落地生根
在江苏队抵达之前,黄石市疾控中心只有 4 名检验人员,每天检测量 20 份。很多乡镇卫生院和小型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没有采样经验。陈强和同事们一边改进检验方法和规范实验流程,一边对当地 13 家医疗卫生机构的 125 名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极大提升了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数量提高到 200 份。在他与队友的协助下,黄石市成功做到了当日送样、当日检测、当日报告。
△我要打 10 个新冠病毒
2 月 17 日,湖北省政府下达命令,要求完成所有的核酸检测工作。陈强再次请缨,主动担下了夜班的职责,连续通宵加班攻坚。" 那几天走出实验室,基本上都是凌晨 2 点以后了。有一天实在太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将就了一晚。"2 月 21 日,他和团队共计完成了 431 份的检测任务,也创下了全国 17 支省级应急检验队单日检测工作量的最高纪录。
从 2 月 1 日抵达黄石,到 3 月 28 日离开黄石,陈强在黄石坚守了 57 天,与团队共完成了 10789 份样本的检测工作。利用空闲时间,他和同事还编纂了 4 份技术指南,培训了 2 支专业队伍,让 " 江苏经验 "" 江苏模式 " 在黄石落地生根,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公共卫生队伍。
△从黄石撤离时的陈强
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授予陈强等江苏 " 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 " 荣誉称号。" 疫情在前,青年当先。我想说,我们 90 后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现在轮到我们去保护世界了。" 陈强说。
(编辑 陈海静)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