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4-19
文脉颂中华 | 南京非遗高人木作“神还原”老物件,把旧时光留在手掌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吉星 / 摄)斩鸭子的店铺、烤山芋的炉子、卖凉粉的担子、老式爆米花机、油布伞 …… 岁月留不住,但回忆也许可以复制,把旧时光留在掌心。南京一位非遗高人做到了。

他叫陈和生,今年 71 岁,是南京玄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 " 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唯一的传承人。他没学过一天木工,只是退休后重拾儿时爱好。他的作品,每一种都只有一件,代表着独一份的记忆。

做出 " 掌上油布伞 ",激动得睡不着

陈和生最近做了一把油布伞,这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

伞面打开,直径大约 9 厘米。豌豆粒大小的花盘上,要锯出八道槽,把伞骨架安装进去。伞骨架是用宽 3 毫米、厚 1 毫米的小木片做的,还要做出榫头、打眼、固定 ……

陈和生表示,按照伞的构造,要做出纯木质的微缩版是很不容易的。前几天刚好下雨,一时兴起,他就做了这么一把伞。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组装完成的那个下午,我兴奋得不得了,直到夜里一两点才睡着。做成一件自己比较满意的东西,那种喜悦是无法抑制的。"

" 小时候,我家住鱼市街,家门口就有几家伞店。一间门面的店铺里,横杆上挂着几排待售和修好的雨伞。" 陈和生回忆,那时常见的伞大致有:暗红色的油纸伞、黄色的油布伞和黑色高档布面的钢骨洋伞。一般家庭从经济角度考虑,大多使用黄色油布伞。这种伞,使用几年后布质发脆,伞头特别易坏,修伞的行当应运而生。" 没人用油布伞了,也就没了修雨伞的店铺。但修伞这行当还在,我们还能不时听到,走街串巷的修伞人拖着长音吆喝。" 陈和生说。

" 再现 " 老南京生活场景,都是精细活儿

今年疫情期间,他宅在家不出门,这段时间特别出活儿,一连做了好几样。鸭子店、烤山芋摊子、吊炉饼摊子、油纸伞 ……

△鸭子店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京人,小时候的生活还历历在目。" 家里来人,大人必然叫我拿一个大蓝边碗,去隔壁鸭子店斩一碗鸭子招待客人。" 他说,鸭子店的 " 标配 " 至今变化不大:带玻璃的柜子、挂鸭子的横杆、摆鸭四件等的盘子、斩鸭子的砧板和刀、一张长条桌、两个盛烧鸭卤和盐水鸭卤的钵子。这些,他都一一 " 还原 " 了。甚至细微到,刀钉入砧板的切痕,都有体现。

△烤山芋摊子

烤山芋的摊子上,挂了一杆小秤,大概只有三四厘米长,他做了一两天。秤杆、秤盘、秤砣齐全,甚至包括小秤头尾用铜皮包起来的质感,都用不同的木材表现出来。小火钳也非常难做,木料容易断,他做废了两三把,才做出一个成品。

用断了的筷子,做出指尖钉耙和锄头

陈和生最早做的微型榫卯结构老物件,是用断了的筷子做出的钉耙和锄头。

他总想把过去的事讲给孩子们听,但听得多了,孩子们都不耐烦。于是,他想到,不如用木作的形式,表现从前劳动、生活场景。刚开始做的时候,因为手头没有木材,他便用断了的筷子,做出了指甲盖大小的钉耙和锄头,用黑色的紫光檀表现铁制的部分。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钉耙、锄头、镰刀、扁担等一系列 " 老农具 " 诞生。

做了十多年,他已经积攒下近 200 件(套)" 家当 ",分为农器具、南京老行当、南京早点三个系列。家里的电视墙被开辟成了个人作品专属陈列展览区。

退休前,陈和生是一名会计师,没学过一天木工。退休后,他拾起了儿时的爱好。" 我从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手枪、红缨枪,做各种小玩具。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玩具可以买。" 陈和生说。

老物件外形神似,内部构造 " 神还原 "

陈和生的木作,基本都是 " 迷你款 ",可以摆在手掌心。从足以乱真的花生、荸荠、菱角,到微缩的家具、农具,全部用颜色深浅不同的木材表现,没有过于精细的打磨和涂彩,但高度逼真。

△陈和生制作的 " 荸荠 "" 菱角 "" 核桃 " 等

尽管是微型木作,他也并不满足于仅仅是外表的形似,还要一一还原内部结构。榫卯结构连接起木构件,每个关节都是活动的。小小一枚木质剪刀,是可以绕轴转的;小小的抽屉、橱柜门,都是可以打开的;小小的热水瓶,就连瓶底的十字构架都有刻画;小小的爆米花机,开合自如 ……

△做好的 " 剪刀 "

△微缩版老虎灶,暖水瓶只有拇指般大小

△爆米花机,周围放着零零散散的黄豆粒

没有图纸,也没有专门拜师学艺,全靠自己琢磨。为了还原记忆中的 " 老虎灶 ",两年前,他在朝天宫附近寻访到一名 87 岁的老奶奶,弄清楚了老虎灶的内部原理。" 老虎灶现在很少见。如果以后有人要复原它,可以参照我做的这个微缩模型。" 陈和生说。

△老虎灶

" 我的每一件木作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关于城市的回忆。我觉得,它们也都是文化的积淀。" 陈和生说,他想留住这些记忆,也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相关标签

南京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