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学生都是在一节又一节课堂推动中实现发展的。高中的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南京市第二十九中的老师们认为,小课堂连接学生人生发展大方向。
停课不停学让我们的课堂迅速从线下转向线上,不论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其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重难点等都是一样的,但是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教与学之间的思维碰撞、教学反馈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南京二十九中的老师们如何通过线上课堂教学推动学生的发展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二十九中。
△ 教学楼前风景
【立足小课堂,谋划学生长远发展】
任何人的学习都是立足于一堂堂课的积累向前推动的,也是立足于每个学科的特色向前发展的。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组的老师说:" 语文的学习是个慢活儿,它靠小火煨,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短时期内似乎看不见有什么变化,总开盖用筷子去捣,锅汽就跑了,只有耐心地等到时间够了,美味就全在里面了。"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从平时的语文学习看,持之以恒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读书面是提升学生认知高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高三(9)班学生阅读的部分书籍
面对疫情,高二语文备课组张国彦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与疾病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毕淑敏的《花冠病毒》,加缪的《鼠疫》,燕垒生的《瘟疫》。还有影视作品欣赏如《传染病》《我是传奇》等。张老师深知,没有目的的阅读,犹如毫无目的的散步,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张老师采用做读书笔记、写观后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形式,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搜集、交流思考,沉淀出对生命的理解,对家庭的认知,对社会和国家秩序的认同。阅读构建了师生交流、情感共鸣的平台。
即便在高三冲刺阶段,深度阅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安排这样的读书活动呢?
高三语文组付向红老师说:" 把读书的任务安排进作业当中,不额外加时间,每天读一两篇,要求也不高,只要勾画即可,诗集,主要在早读的部分时间里进行朗读勾画,尽量不增加学业负担,每周检查一次。为了增加阅读兴趣,全面理解文学,我的书目由浅入深,类别多样,分别选取中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等,内容涵盖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
付老师在寒假期间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引领她所任教的高三(9)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并了解电影片段,引领同学们共同做了总结:
一、人的生存是一种社会性生存。个人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的群体。我们必须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坚守信念,不被群体那种原始冲动裹挟而坚持独立思考。
二、发扬理性,学会分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等各种观点、思潮,如井喷般涌现。我们必须学会分辨,理性对待,不盲目跟进或传播。明确是具有良好趋向性的活动可谨慎参与。
三、通过阅读,让自己精神成长,内心强大,对人的发展特别重要。让自己内心充实,有归属感,就不会只在群体中找寻存在感。
【立足小课堂,推动学生自主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必须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让学生不断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实现育人目标。线上教学如何更好地将知识传授落到实处?如何将深度学习落到实处?如何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二十九中的老师使出十八般武艺。
△ 物理老师的网课设备
高一年级储庆老师的物理课堂将目标分解、任务驱动、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首先,储老师将教学总目标分成多个小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目标的微格化管理,通过完成多个小任务来最终达成总体学习目标,随着一个个 " 任务 " 完成,学生获得了满足感,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 " 任务驱动 " 的良性循环。其次,针对线上教学师生不能直接见面的实际情况,储老师又通过 QQ 等社交网络平台进行线上个性化辅导,既节约空间、时间和人力的成本,又使 " 答疑 " 和 " 辅导 " 不再受地点和课间休息时间短的制约,更可喜的是通过这种个性化辅导,师生间超越时空的界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他深有感触地说:" 网络教学不变的是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变化的是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方式;不变的是任务驱动的授课模式,变化的是更侧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变的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变化的是教师指导、帮助和督促的方式;不变的是课后个性化助学,变化的是个性化助学的时间与空间。"
高二(2)班王琨老师创造性地设计出 " 线上读书会 " 活动,要求人人参与,给每个孩子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在读书会上,同学们展示他们的笔记摘抄,他们的读书心得,他们正在阅读书籍的美好画面,在展示和交流的基础上还进行网络投票,选取最佳的照片,最优的摘抄。通过评比和激励,不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使他们的阅读走向深度。这一做法受到家长欢迎,好评如潮。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王老师将课本上的必读篇目进行精讲,在精讲中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提升了阅读能力,学会了如何深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打星号的自读篇目由同学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完成,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整理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式,不但重点突出而且 PPT 做得既美观又实用,还有配套的音频、视频甚至还有相关的配套练习,此项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达到生生合作的目的,更让他们实现了对知识的超越,成为知识的主人。
【立足小课堂,谋划学生高位发展】
追求高品质的发展,是二十九中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具体化为每一个备课组、每一个老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行动。二十九中的数学组在教研组长徐旭老师的带领下,一直践行着这样的学科培养目标: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有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有一付能用数学方法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心肠。正因为数学组站在育人高度思考数学教学,二十九中的数学成绩才能不断攀升,持续独占鳌头。
数学组老师说:" 要具备好的数学能力和素养,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的美妙处正在于,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深刻性、逻辑性和科学性,领略数学之美。" 这样去学习,就自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具有独特性的学科能力,增强了创造力。
△ 吴曦炯老师
高三数学备课组长吴曦炯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疫情期间曾经碰到一道数学题,当时资料上给出的解答并不能让我们接受,备课组同仁一致认为该解答并未触及题目的本质。于是我们在微信群内展开了讨论,整个时间跨度从早上 9 点 20 分到晚上 12 点 20 分,事后发现时连我们自己都惊呆了!深夜不睡觉讨论一道数学题?相信大家一定会以为数学老师是疯了。但是,整个过程中我们依然讨论得非常开心,总结出了四种方法:官方提供的是法一,林兴炎老师提供了法二,我提供了法三,张盛冬老师又将法三进行了修正,让之更加合理。而李加荣老师提供了法四,这是我们公认的最好方法。这样,我们将一道题多角度的剖析,将所有解答的可能都提供给了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解题,都能将问题解决好。这样的讨论,我们每天都在进行。
一题多解的深入研讨,不但给学生做出孜孜不倦地钻研数学的榜样,而且极大地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自主钻研数学问题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正如吴曦炯老师所教高三(3)班的徐可同学所说:
数学老师反复强调解决问题要回归数学本质,带领我们从最初的教学原理与方法,倒推一道难题的形成过程。如同体验从一种原材料加工成一道菜品,探究难题的真实面貌 ,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 操场
【立足小课堂,推动学生终身发展】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经过二十九中老师的培养和熏陶,学生们将一般性习惯与基于学科特征和要求的特殊习惯整合起来、融通起来。这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三(14)班于乐言同学说:
" 停课不停学 " 期间,老师的温情始终伴随左右。数学李老师在班内组建学习群,每天由同学相互出题,大家再相互分享和讨论各自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与小伙伴的相互交流中,我的思维定式不知不觉被消除,能够在面对陌生题目时冷静分析,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题,大大拓展了自己的思维。
在我英语遇到问题通过 QQ 求助时,曹老师总会第一时间回复我,给我答疑解惑,不定期的错题整理也让我从每一张试卷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还有班主任孙老师,在我最薄弱的语文学科上用最大的耐心指导我,仔细批改我的每一份答卷,一次次地帮我修改作文,引导我思考每一次失分的原因以及下次如何避免。孙老师常说:要找到思维盲点,寻求思维品质的提升。这让我不再仅仅拘泥于靠刷题求分数,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试卷,看待高考。
课堂虽小,育人事大。一堂堂的网课,一节节的线上教学,看上去平常而琐碎,但它着眼的是学科育人的崇高追求。学科育人,说到底是学科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在育人。人格的力量是育人的主导力量。二十九中的老师们就是这样把他们的人格力量化为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行动,进而塑造了学生的人格和灵魂。正所谓:小课堂连接学生人生发展大方向。(通讯员 明慧)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