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趋于平稳,国外疫情却形势严峻。深圳湾口岸,作为深圳目前唯一开放的陆路口岸,有一套完备的全链条防疫体系。该口岸不仅承担经由陆路入境的防疫排查工作,也肩负所有入境人员分流至各社区的转运重担。
近日,被抽调参加深圳湾口岸增援防疫工作的赵磊,结束了一个月的一线防疫工作,返回本职岗位。赵磊是深圳市龙华区司法局办公室科员,他说在这一个月的特殊岗位上,真切感受到深圳防疫工作的力度和温度。
24 小时待命口岸,全副武装集中转运
赵磊作为深圳湾口岸增援防疫工作转运组的一员,负责将目的地为龙华区的旅客集中送往属地社区。鉴于转运工作的风险较高,赵磊是龙华区下派的第二批 " 勇士 ",第一批已经暂时 " 离岸 " 休整,第二批和第三批人员以周为单位轮流驻扎口岸。
▲深圳司法人赵磊在深圳湾口岸增援防疫工作。
龙华区每批下沉 12 名科级干部,分别编入 12 个小组,两个小组派往白云机场,余下十组分别配备两名医护、一名安保,全天 24 小时轮班坚守防疫一线。参加检疫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全面的防护培训,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怎样用氯水和酒精消毒都是岗前培训的课题。
" 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是重复使用的,防护衣可以做到一趟一换。" 赵磊说," 转运跟车很消耗体力,但为了不脱防护服,转运前只敢吃一点东西,水基本上不喝。" 赵磊每天从龙华区指挥部出发,到口岸接旅客送至社区后再回来,整个过程需要六至七个小时,全程穿着防护服,作息不规律,压力巨大。
公安出身的赵磊经历过很多危急的场面,练就了极强的心素质,被问到支援 " 前线 " 的感受时,赵磊淡淡地笑了笑:" 其实没什么感觉,就想着把工作做好。" 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缓解一线工作带来的高压,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每工作一周就要接受核酸检验,检测结果呈阴性才能再次返岗。
反复排查检测,全力防范感染风险
深圳湾口岸在检疫的各个环节中会反复检测,人员分流前已经通过海关和边检的重重关卡,但到达分流点和社区防疫点后仍需要再次测量体温,汇报行程,建立起排查防疫的 " 多保险 " 机制。
▲赵磊接待转运目的地为龙华区的旅客。
" 近期回国的留学生很多,他们年龄很小,辗转多地长途跋涉才回到国内,焦急和疲累是可以理解的。" 谈到防疫工作的难点,赵磊认为沟通是核心。很多人由于旅途疲累,归家心切在口岸等待集中转送时显得焦躁而易怒,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拿出 12 分的耐心进行劝导。
由于内地和香港的政策差别,一些旅客来深后需要自费酒店医学观察 14 天,有些带着婴儿的旅客不符合居家医学观察的条件却执意要求居家医学观察。面对复杂多样的情况,转运组耐心解释,细致说明,做好沟通协调和安抚工作,为口岸防疫站好最后一班岗。
营造暖心氛围,硬核举措筑牢防疫堤坝
" 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我们在防护服后面写了‘欢迎回家’的字眼。" 赵磊说为了给旅途疲惫的人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关怀,口岸的转运点还储备了面包、矿泉水、方便面,电视也保持播放状态。
注重细节,提倡人文关怀,但关乎医学观察的措施,一定是条条谨记,严格执行。集中医学观察这一硬举措虽然有部分人不理解,但有效遏制了可能的传播途径。
目前,检疫、流调、接收、分流整套体系分工明确,一线防疫人员时刻待命,他们见证深圳防疫的力度和温度,也在防疫的工作中给深圳添力赋能。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 通讯员 张轶萌 文 / 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