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夏兴俭 记者 王晓宇)条条路道通达、家家大棚生产、户户休闲康居,这样的场景,在 17 年前,对刚上任的王占志来说,仅仅是脑海中的一片愿景。然而,17 年后的今天,他的愿景已经成为 39 岁儿子王必进眼前的真实图景。这对劳模父子两代人带领乡亲们,在土地贫瘠的连云港市灌云县西部岗岭上,用勤劳和智慧奏响了属于他们的幸福乐章。
△空中鸟瞰石门村
镇建管所副所长回村担任党支书
2003 年底,带着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望,王占志回到老家灌云县龙苴镇石门村就任党支部书记,这让家人不理解。" 父亲时任镇建设管理服务所副所长,这在农村算是很体面的工作。" 儿子王必进说,那时的石门以人心涣散、矛盾众多、发展滞后而远近有名,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和 " 乱 " 村。
△劳模父亲王占志
王占志明白," 穷 " 是石门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到任第一天,王占志就召开了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种植和养殖大户代表和 " 两委 " 班子成员参加的发展石门 " 金点子 " 征集座谈会,请大家各抒己见。通过集思广益,理清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大棚蔬菜、实施民生事业的发展思路。
" 征得全村村民同意后,我筹措资金 30 万元,组织 29 辆渣土车拖运土夹石,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义务平整,大干 1 个月,铺通了 5 公里砂石路,铺好 7 公里水泥路,实现了村内主干路畅通无阻。" 王占志回忆," 当年还修缮新建 17 处水利配套设施、完成 5000 米村庄河塘整治、推广沼气用户 137 户、自来水入户率达 60%……" 一系列民心工程的实施,群众对村支两委刮目相看,眼神里透露的都是信任和支持,工作很快打破僵局。
2004 年起,王占志把目光瞄准了发展大棚蔬菜带动村民增收上。通过村支两委会研究,制定了大干三年创建石门村千亩连片高效农业经济园的总体规划。" 全村 589 户村民,除全家外出搞劳务和不具备条件的 100 多户外,400 户全部进区经营,真正是家家搞调整、户户上项目、人人忙创业,就连 250 多名留守妇女也没闲着,在家门口帮助大户做劳务,每天可收入 20 元。"
" 不让一个乡亲在小康路上掉队。" 王占志说,2011 年是村里自己规划的脱贫攻坚三年规划的最后一年,石门村 22 户贫困户在他和村委主任结对帮扶下,通过项目、资金、产业帮扶等举措,当年底 100% 达到脱贫标准。
△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
儿子接过 " 接力棒 " 继续服务乡邻
也在那年底,经过群众推介、组织考察,30 岁的儿子王必进接过到龄退休父亲的 " 接力棒 "。" 父亲在任时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 王必进暗暗较劲," 我要在父亲的基础上,把石门建设得更上一层楼!"
△石门村村史馆
石门村村史室内,存放着许多庄户人家生产生活使用的老物件,记录着老辈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更无言地记录着石门村几十年的变迁。" 父亲带领乡亲们富了起来,我不仅要让石门村更加富裕,实现小康梦,还要让家乡美起来!" 上任伊始,村民代表大会上,王必进公布了自己的 " 施政纲领 ":三年内,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干部与村民结对共建,通过责任捆绑扩张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 15000 元;引进投资额不低于百万元的企业 5 家以上,让低收入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村事业支出不低于村集体收入的 500%。五年内,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实现不了目标自动辞职。
△劳模儿子王必进
" 必进的这个‘小目标’在当时村里引起了轰动,即便是在今天,很多村民谈起来仍然是津津乐道。" 一位本家村民回忆,10 年来,王必进几乎就是泡在村部、田间地头、企业和农户家中,结构调整上,他磨破嘴皮使生态农业产业园扩至 2200 亩,90% 以上村民通过设施农业走上致富路;壮大集体经济上,他通过招商引资让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村事业发展上,他多方筹资建起了农贸市场和 " 华西式 " 集中居住区、村幼儿园、老年人安置中心 …… 石门村先后被评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村和省、市文明村;2017 年,石门村一举摘下 " 全国文明村镇 " 金字招牌,这也是全国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村里的荣誉墙
"2009 年我父亲就获得了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称号,父亲对我最大最深的影响,就是他身上那一股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 王必进说,对于他、对于整个家族,从那时起," 劳模 " 二字就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精神坐标。2015 年 4 月,王必进也被授予连云港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获评江苏省 " 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 " 荣誉称号;2016 年被授予江苏省 " 劳动模范 "。" 我还年轻,会沿着父亲走过的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新的奇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