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1 日是 " 世界防治肥胖日 "。貌似简单的肥胖问题,危害可不小!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预期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肥胖可显著增加 2 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肥胖现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相关的并发症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今天上午,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举办了《为什么我减肥这么难?》科普直播,从什么人需要减肥、大众减肥误区、如何轻松科学减肥三个方面为市民分享减脂增肌的知识与故事。在 5 月 " 世界防治肥胖日 "、" 全民营养周 "、" 全国学生营养日 " 期间,该科还将开展线上知识讲座、竞赛,传播核心营养知识 , 使民众充分了解食物 , 提高健康素养 , 享受营养健康新生活。
如何判断是否存在肥胖问题?
如何简单自评是否超重或肥胖呢?超重和肥胖如何界定和分类呢?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对身体外部特征测量间接反映体内的脂肪含量和分布。常用指标如下:
1.BMI(体质指数):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
2.腰围:将软皮尺固定于髂嵴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中点位置(通常是腰部的自然最窄部位),水平绕脐一周测量,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记录腰围。
3.身体成分分析: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可检测出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节段脂肪及肌肉含量,以便制定个体化减脂方案。
如何科学减肥控慢病?
众所周知,肥胖的发生常常是由遗传、少动以及摄入过多能量共同导致的结果。导致超重和肥胖的基本原因是摄人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在大家苦思冥想之后,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怎么不费力又能瘦下来呢。那就节食吧,每餐少吃点,或者少个早餐或晚餐。这个方法对吗?
深圳市中医院营养科主任曾瑶池否定了这种方式。她表示,机体处于饥饿状态,可能会引起瘦体重(或称去脂体重)减少、痛风发生风险增加以及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我们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去减重,而且需要减的是脂肪而非肌肉。
如何科学减重呢?曾瑶池主任用一段歌谣概括了答案:擅选食物巧搭配,膳食宝塔记心中;进餐时间需合理,晚餐太晚是大忌;每日饮水要足量,新陈代谢来促进;肉类选择有顺序,水产禽畜依次排;蔬菜水果不要少,增强饱腹还消食;主食选择有技巧,粗细搭配很重要;食物味道要天然,少盐少油错不了;想吃零食也可以,合理选择很重要(优选坚果、奶类和低糖水果);体力活动不要少,家务劳动都可以。
对很多朋友来说,可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重塑健康体重,将慢病的 " 末端治理 " 变为 " 源头治理 ",寻求营养专家的支持也是不错的选择。
深圳晚报记者 周倩 通讯员 李翠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