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近日接受了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他表示,今年最关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建议推进法律知识教学的规范化、体系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施大宁
施大宁介绍,去年 7 月,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校组织了普法实践团分赴湖北鄂州、云南大理和四川凉山三地开展依法治国理论宣讲实践活动,重点普及宪法理论、禁毒防艾和日常维权等法律知识。期间,团队成员深入中小学和基层村镇,与当地教师、学生、家长和村干部交流,与青少年积极互动,深入实地了解边远地区青少年法治教育情况。
最终,调研报告显示,普法教育以来,我国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有普遍提升,学校和社会基层组织是普法教育主渠道。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与发达地区相比,边远地区青少年法治意识较为淡薄,依据法律维权意识不强,不了解触犯法律的后果而误入歧途、最终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
在他看来,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将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但对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由于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 " 道德与法治 " 只是一门辅课,对升学影响不大,因此不够重视此类课程学习。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不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此外,目前,学校的普法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仅仅将背记法律知识作为学习和考试的重点。缺乏法治素养培养,在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法治观念的作用方面重视不够,未能够培养起时时守法、处处用法的法治素养。
为此,施大宁建议,应该科学设置法律知识课程,推进法律知识教学规范化、体系化。即全国中小学、高等院校应严格依据 " 七五 " 普法规划所确定的各年龄段教学目标,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完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法治教育课程体系。
同时,建立学校与法律机关部门协调机制,协调共促青少年法治素养卓越提升。比如,各级法院、检察院定期举行法院、检察院开放日活动,为青少年走进法院、检察院感受司法工作实况提供便利。借鉴工科人才培养 " 校企协同 " 模式,学校与法院、检察院相互合作,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联合开展 " 庭审进校园 "" 青少年模拟庭审 " 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学法用法积极性。制定并完善法官、检察官担任中小学 " 法治副校长 " 制度,在校园里常态化地开展法治讲座,并适当增加贫困等地区的开展次数,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律素养。
他还提出,要加强信息化与法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 " 互联网 + 智慧普法 " 新方式。
(编辑 高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