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过去的贫困户,生活持续改善;过去因煤而生、又因煤而困,现在产业转型凤凰涅槃;过去 " 一城煤灰半城土 ",如今 " 一城青山半城湖 "…… 这些都是徐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片段,是历史进程的鲜活记录,亦是小康社会的生动注解。
△徐州铜山区峨山村 孙井贤 摄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势头旺
徐州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一个极具红色文化特色的村庄,干净整洁,生动美观。鳞次栉比的房屋,充满了红色元素;墙画和雕塑,也都充满着红色记忆。
作为湖西片区的重点扶贫村,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截然不同的景象:饱经沧桑的老屋,昏暗破旧;交通闭塞,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在徐州市和丰县的大力支持下,张后屯村深挖红色历史,厚植红色元素,一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一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产业富民工程等方面大力推进。
张后屯村成为首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之一。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 35.8 万元,75 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6 年,徐州发起新一轮扶贫行动。这一轮扶贫,被称为 " 脱贫致富奔小康 " 工程。为此,徐州全方位织密扶贫网,发展光伏产业、实行转移就业、开展电商扶贫、壮大 " 一村一品 "…… 精准施策下,全市 " 贫困圈 " 日渐缩小。
截至 2019 年底,国扶网中现行省定标准下建档立卡 627855 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在 6000 元以上,全部实现脱贫;269 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 18 万元以上,全部实现达标。
产业转型
全面小康底气足
经济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保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基石所在。
" 作为一座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曾经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期盼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成为市委、市政府履职施政的最大使命。"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说。
近年来,徐州聚焦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集成电路与 ICT 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019 年,徐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 7000 亿元。其中,新兴产业发展立起了 " 四梁八柱 ",产值增长 8.9%,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 38%。
坚持 "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 不动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徐州结构调整跑出了 " 加速度 ",创新驱动构筑了 " 强引擎 ",平台建设形成了 " 引力场 ",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之路,并成功获批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9 年 11 月 25 日,第十三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结果发布,徐州获评 "2019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这是徐州继 2017 年之后又一次获此殊荣。
美颜重返
生态文明款款来
生态环境就是民生,蓝天碧水也是幸福。全面小康路上,徐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了由 " 一城煤灰半城土 " 到 " 一城青山半城湖 " 的历史性转变。
近年来,位于徐州贾汪区的潘安湖火了。每年春秋两季,是潘安湖最美的时候,游客纷纷来打卡。不过,这里过去是连片的采煤塌陷地,荒野沟壑。由采煤塌陷地到风景秀丽的湿地公园,仅用 3 年时间,前后巨大的反差,让人震撼。
在徐州,一个个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蝶变成一个个高颜值绿地园林,徐州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再造、转型发展的新路径,2020 年,徐州将再投入 33.5 亿元,实施 107 个生态修复项目。
2019 年,徐州作为国家首批、江苏省唯一 " 无废城市 " 试点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不断探索 " 无废城市 " 建设的徐州经验。
在游人如织的五山公园,很难把眼前的美景与采石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联系在一起,回收的废物做成了挡墙、板凳、垃圾桶,公园处处体现 " 无废城市 " 理念。
山绿了,水清了,环境美了。老工业基地的生态转型成效显著,最有发言权的是见证变化、朝夕相伴的徐州人。在云龙山顶饮鹤泉边、在云龙湖畔苏公塔下,幸福感的提升体现在扎实推进的数据中,更洋溢在每一个徐州人的面庞。
△徐州云龙湖 孙井贤 摄
书记说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徐州 " 大家庭 "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决胜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徐州 " 大家庭 ",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多措并举促进富民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 " 病残孤老灾 " 重点群体,精准实施 " 六项脱贫举措 ",大力推广 " 六型村集体经济 " 发展模式,完成了占全省 1/4 脱贫任务。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5626 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全部竣工,完成 2.5 万农民居住条件改善任务,培育形成了乡风文明 " 马庄经验 "、集中居住 " 睢宁模式 "、空间治理 " 邳州方案 "、环境整治 " 铜山样板 " 等一批先进典型。
三是持续增进生态福祉。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 " 六大专项治理 ",强力推进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深入总结推广潘安湖生态修复典型经验,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发布两项生态修复 " 徐州标准 ",入选全国首批 " 无废城市 " 建设试点。
四是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扎实办好各类为民实事工程,突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基础教育学位紧张情况大幅缓解,高考本科上线率高于全省 1 个百分点,全市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90% 以上达到省定规范化标准,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已通过省级验收。
我们将化危为机、迎难而上,对标对表补短板,坚持防疫、发展 " 两手抓 ",在统筹城乡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决战决胜,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老乡说
徐州贾汪区郑庄村居民郑计廷:
草莓成了 " 摇钱树 "
说起自家和村子近年来的变化,草莓种植大户郑计廷喜上眉梢。过去,就像大多数村民一样,郑计廷也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收入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后来,他加入草莓种植行列,经过摸索和打拼,如今成了当地有名的草莓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 通过土地流转,今年我种植了 7 个大棚,一个大棚平均纯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 郑计廷说。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邢志刚 李伟豪 通讯员 陆金玉 曹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