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 16 世纪的朝鲜人,他脑海中的 " 世界 " 是什么样子?要徒步多远,才能离开朝鲜?越过边境,直至尽头,是北极、南极吗?
学界习惯将朝鲜使者的见闻称为 " 燕行录 ",燕是北京的古称。16 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 " 燕行使 ")出使中国。" 燕行录 " 可以简单地将此理解为 " 前往北京的记录 " 这种称呼流行于清代。对于景仰明朝的朝鲜人而言,这不是燕行,而是朝见天朝上国的行旅,因此常称以 " 朝天录 "" 朝天日录 ",由此可见朝鲜人对明、清两朝的观点迥然有别。
" 燕行录 " 是来自域外的中国观察,历明清两代不断。根据统计,朝鲜平均每年向清朝派遣三个使节团,这是一个规律性 " 发现中国 " 的历史机制。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不只是目睹大山大海的旅行,朝鲜使节带回的信息比起所见所闻更值得关注。他们在中国寻访金石书画,竭力搜罗关于中国的知识,装箱封存,运回朝鲜。燕行是莫大的文化工程,向朝鲜输入最新的中国。
《从汉城到燕京》旨在述说朝鲜使者在中国的故事。
作者吴政纬在导言中写道,故事的终结是朝鲜忘却了明朝,为了追述这段思想运动的兴起与衰微,必须从一场东亚国际战争谈起,直至一段中国和朝鲜的真挚友情而止。
所以,书的开篇是——
1592 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这场惊动天下的 " 壬辰之战 " 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 " 朝鲜使者 " 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
吴政纬希望通过揭示朝鲜人眼中的景色,引领我们重新体会各种历史故事,进而探究朝鲜读书人的世界观,借此窥视朝鲜读书人对中国的感怀与观察,也能从中领略中国的风貌。
吴政纬,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著有《眷眷明朝:朝鲜士人的中国论述与文化心态(1600 — 1800)》(2015),期刊论文《" 朝鲜 " 如何进入明清史家的视界》《论朝鲜清心丸的流行与清代辽东社会》等。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 — 1780)》
吴政纬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6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