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是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共由 7 个短篇故事组成。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同情者》相比,《难民》的题材更为日常,多为在美国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牵绊。故事人物与情节迥异,如《黑眸女人》讲述了一位捉刀手撞鬼的故事,《祖国》则讲述了二代移民重回越南故土的经历。
从书中可以看到阮清越的成长经历,也能看到他在移民身份认知等方面十多年的田野研究成果,每一篇作品都审视了战争创伤、自我认知的危机以及记忆的珍贵与脆弱。整体看来,《难民》中的人物大多身处 " 不适之地 ",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有追忆故土的乡愁,有大难不死的幸与不幸,有夫妻、恋人间的温情,有强烈的文化冲突 …… 但作者的文字较为克制,时常用自嘲的语气讲述同为难民的不同经历。
阮清越凭借其首部长篇小说《同情者》在 2016 年一举拿下诸多国际大奖,包括第 100 届普利策小说奖,实属罕见。同年,他的非虚构族裔研究作品《从未逝去:越南和战争的回忆》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他的作品语言与风格有自己的特色,内容具有话题性,在英美主流文学界广受认可和看好。
这本短篇小说集《难民》磨砺 20 年才得以出版,在类型与题材上十分讨巧易读。
写给全世界难民
阮清越在《难民》的题献中说明这部作品是写给全世界难民的。作者本人也是越南难民出身,在上世纪 70 年代随父母逃难至美国。阮清越是幸运的,父母经营杂货店供两个儿子上学,他得以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取得英语博士学位。
他从小听闻、经历的故事,以及十余年田野研究的成果,都汇集在《难民》这部短篇小说中。阮清越在《难民》中用一个个故事展现了从越南逃离的人和家庭在美国的生活,和他们面对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困局。这些故事和细节都是在一般媒体上很少见到的,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 " 难民 " 这个词背后的意味。
双重身份下的叙事角度
" 越南移民 " 和 " 接受美国教育 " 长大,阮清越的身份和思维赋予《难民》正反两种叙事角度:既有纯移民的视角,也有从美国人视角出发进行叙事,甚至有美国战争老兵多年后回到当年的战场。两种角度的交叉和碰撞,凸显出了 " 难民 " 这个身份的复杂性和客观性。
《难民》的故事背景从战争刚结束一直延续到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时间节点,他描述了亲身经历过战争的美国和越南军人,也描述了在战后和平重建中出生长大的普通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美越战争带给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以及无数普通人的沉重影响。
等待了 20 年才出版
阮清越写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情者》只用了两年多时间,但《难民》这一短篇小说集才是他写作的开端和初衷,从开始动笔到出版花了 20 年。他在《难民》中以鬼故事、悬疑故事等类型小说的方式去讲述历史记忆与同情共情的主题,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此外,阮清越十分积极地参与活动,就难民与少数群体问题发声,他的文学作品和社论文章彼此呼应,都可用于图书宣传。
《难民》
(美) 阮清越 著 陈恒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年 5 月出版
深圳晚报记者 刘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