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三岁童模拍摄时被母亲踢踹”的视频曾引爆公众舆论。今年两会,民革中央关于未成年人不从事超龄商业活动的建议,再次引起大众对未成年人超龄工作问题的思考。
在上世纪的美国,童工现象也曾盛行一时。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龄,童工却肩负起家庭收入的重担,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但这些孩子的命运最终被一位摄影师的照片改变了。这些照片记录了什么?为什么能推动美国童工制度的废除?
20 世纪初,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时代的到来亟需劳动力的支撑,于是资本家们将眼光投向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 —— 这些像白纸一样的孩子们足够听话,不会“造反”,成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利器。
被忽视的罪恶不会消逝,只等某日以更直击人心的方式揭露出来。1908 年,路易斯 · 海恩被聘请为美国童工委员会的摄影师,他云游四方,用摄像头记录了全国各地有关童工艰苦生活的图像。
一些童工会摆好姿势让海恩拍照,向他提供一些工作上的信息。有时他们还会展示那些令人震惊的伤口,并道出背后的原因。根据这些信息,海恩为拍摄到的 5000 张照片都撰写了详细的说明。
海恩优秀的摄影技术无疑是使这些照片触达人心的重要原因。他喜欢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构图,暗示人们:每个孩子的悲惨经历都只是童工现象的冰山一角。
海恩还经常用浅景深突出童工形象,用与孩子的眼睛保持水平的低角度拍摄。公众看着这样的照片,仿佛是被孩子们惊恐又纯真的眼睛凝视着。
海恩的照片毫不留情地掀开了资本家脸上的“遮羞布”,将童工们残酷的生存现状呈现在公众面前。最终,美国各州立法机构出台法律,规范 18 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工作,促使了美国的童工制度的废除。
6 月 12 日,是第 18 个世界无童工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强调,到 2025 年要消除一切形式的童工。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童工依然是不可小觑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深陷战乱、贫困旋涡的非洲,依然有数百万名童工的童年被淹没在繁重的工作之下。
童工现象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政府、家庭、学校,每一环的举措都至关重要。
为孩子们浇灌健康成长的土壤,将孩子带离成年世界的惊涛骇浪,把快乐无忧的童年交还给孩子,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