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0-06-12
深晚荐书|是森林成就了这些文字 陈应松《森林沉默》出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2020 年春节,湖北作家陈应松回到了自己在神农架的家中。如今回想,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似乎是对疫情的文学预言—— " 这部小说,写我居住的神农架。早晨听到密集的鸟叫,晚 上听到孤独悠远的狼嚎 …… 我们应当尊重人与各物种的相遇,互不干扰,互相尊重。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野生动物不复存在,人类将从这无尽的精神孤寂中死亡。"

鄂西北边陲的神农架,相传是四千年前神农氏遍尝百草之地,自古秦、楚、 中原文化在此交融,与世隔绝,自存宇宙。2000 年,陈应松回归故乡,走进这八百里群山怪岭,开始 " 神农架系列小说 " 的创作。《森林沉默》是这个系列的最新一本,由译林出版社隆重推出。

" 六十岁之前是为别人写作,而《森林沉默》是为自己写的,不为任何规矩,不为任何人的想法 "。他将原始文明、现代文明、后现代文明置于一个显微镜下,用童话般的故事,审视生存的酷烈、生命的异化、社会的病相," 大多数人看到我作品中的现实主义,但我更看重现代主义里的象征:在小说中,现实不是现实,人物不是人物,故事也不是故事,它的核心是‘另外的东西’,我希望有能力让作品抵达千山万水 "。

陈应松走近那些恍若隔世的黧黑面孔、石头与树木一样的人群,写下几近于传说中踟蹰乡野的生民,通过他们的生与死,模拟那片森林的历史与现实。他们英雄主义的简陋生存,托起了森林和大山的气象。" 文学的本质是同情,我做的事情,不过是躲在时代的某个角落里,写偏远的故事,偏远的人生,偏远的情感 "。

这是一本小说集。

鄂北咕噜山区的浩瀚森林里,奇峰林立,百兽徜徉,万物生长。祖父蕺老泉、叔叔麻古与猴娃,一家祖孙三代,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山民一样,艰辛而平静地过着日子,直到村长带来天音机场即将在此破土动工的消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此人声嘈杂,森林沉默。野兽开始逃难,村庄开始拆迁,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推土机沉重的履带将生活了千年万年的种子和根须埋入地下,它们永远不再生长 …… 祖父说,没了田,总得活人,于是叔叔麻古和猴娃出走宜昌,去城里寻找出路,与此同时,女博士花仙老师独自来到森林,她无法摆脱的抑郁症与学术圈内的名利纠葛有关。

陈应松以一幅楚地 " 八百里群山怪岭 " 浪漫奇崛的众生画卷,为自然立诗,为森林代言,重申文学的 " 森林立场 "。

这又是一册动植物图谱。

全书涉及近百种动植物(包括传说和神话中的奇珍异兽),以及物候、地质、 气象与所有对森林的想象。读这本书时,就像在密林里,能闻到幽暗潮湿的气息,能听到飞禽走兽的响动,枝条蔓草牵扯得手脸生疼。" 我的书桌十多米远就是原始森林和奔流的山溪,早上窗前白云飘渺,夜间溪水狮吼一片。植物花草的知识是当得起教科书的,还有那些神秘的动物,有着鬼鬼祟祟的尊严,它们的徜徉极其优雅,行走的皮毛绚烂至极,多肉的掌子踏动山冈时无声无息,抬头望山望云时充满伤感,它们的情绪伸手可触摸 "。陈应松说,生活里积累的关于森林里东西太多了,他必须写一部,释放出来,然后再写别的。

" 如果没有大地的支撑,将失去柔软的内心,思想的根基,叛逆传统的勇气,分辨是非的能力。人类从森林中来,最后也将走回森林中去。" 他牢记蕾切尔 · 卡森的话: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作家李敬泽评论说,陈应松欠中国文学一片森林。温带的、浩瀚的、确切的、威严的、创世和永恒的森林。这是他命里该写的,也很可能是只有他能写的。这一部书现在摆在这里、横亘于此,令人屏息,令人沉迷和惊惧。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山林是薄弱的,自然是薄弱的,现在,陈应松还了债,我们有了一片与现代性、与喧嚣人事相对峙、相辩驳的森林。

书的装帧设计由朱赢椿、羊小方完成。以黑色蕴寓大自然的寂静沉默,展现一草一木 、一禽一兽的尊严和力量。

陈应松,1956 年生,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 《森林沉默》《还魂记》《猎人 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等 100 余部。

《森林沉默》

陈应松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 年 5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